邢雅晨【牛散国史】辽国汉化后的经贸智慧-每日早盘股

邢雅晨【牛散国史】辽国汉化后的经贸智慧-每日早盘股

邢雅晨
公元九〇七年大唐帝国接近崩溃边缘,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在东北一带(今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辽国自称是黄帝的后裔,认为自己是继承唐代的中国正统,并和后来的中原政权宋朝南北对峙。当时契丹统治阶层已完全汉化,辽国完整地借用唐代官制、礼制、宫廷制度,可说是一个翻版的中国(宋朝是正版)。唐朝灭亡后五代政权轮流在华北出场,其中后晋的石敬塘为了换取辽帝国的支持,将边境的燕云十六州土地割让给辽国。这十六州是边防重地,中原的国家守不住这些屏障,就如无掩的鸡笼让外敌直入大门。这是宋朝与辽国,金国争战常处下风的重要原因。
「因俗而治」的一国两制政策
契丹族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畜牧和狩猎,后来汉人移居或被俘而定居辽国的渐多,带入先进的农业及手工业技术。辽太祖时汉人韩延徽建议对国内汉人的管治应不同于契丹人,想出了一国两制的初步统治方法,于汉人聚居地(辽国的唐人街)设立头下军州,附近的契丹人继续从事畜牧业,汉人则是专业农夫和手工业技工,双方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和制度。后来辽政府正式制定了“因俗而治”的一国两制政策,中央政制分为南面官和北面官两套系统,北面官是国制,治理契丹本族;南面官则主要承袭唐制,治理农耕特区内的汉人及渤海国遗民(金庸小说《天龙八部》提到乔峰做了辽国南院大王),而新领土燕云十六州(包括河北丶山西北部和北京)正式成为辽朝一国两制下的特区。
辽朝与周边各民族、国家的经济往来多以朝贡和互市的方式进行。由于商业的发展,辽国境内也出现了富有的商人阶级如辽太宗时的乔荣,经商于后晋,同时也是辽朝的商贸代表,可作为使臣与后晋交涉政务。
辽五京相继建成后,都成了辽朝的重要商业城市,但经济繁荣区域只限于五京,而该地区出产的粮食和手工业产品,根本无法满足整个辽国的需要,辽人只好偷入敌对的宋国走私购买。当时宋朝已是掌握了所有产业的制高点,如陶瓷、造纸、造船、丝绸、茶叶等,宋可以完全不输入辽的商品,但辽却需要宋的商品。
澶渊之盟
公元一零零四年辽圣宗以二十万骑兵强势南侵,宋真宗渡河亲征,澶州的三十万宋军看到宅男皇帝也敢来,不禁士气大振。第二日宋辽两军一接战,宋的弓箭特种部队竟幸运地用射程达千五米的新式武器床子弩将辽军主师射死,辽军心动摇。后来宋辽两国同意讲和并签订澶渊之盟,结束战争,两国皇帝结为兄弟,宋真宗要面子是兄长,辽圣宗做了契弟。宋哥哥每年要「送给」辽弟弟一定数量的钱帛,以交保护费的方式换取和平,宋辽两国边境从此迎来一百年的太平。因战争而关闭的边境贸易榷场重开,宋的各种货物,除了铜钱和书籍,其他如粮食、香药、茶、苏木及各种手工业品也能够出口到辽境。双方虽然迎来和平,但敌意难免,有意无意都想在双边贸易上再比试。篇幅所限,以后有机会再讲讲宋辽如何在贸易上斗法。
除了宋,辽国还会和西域国家如高昌、龟兹、于阗、凉等做生意。辽人也懂得大做转口贸易,从宋入口的绫罗绸缎,每年转口几十万匹到西域,赚了一大笔。辽人汉化后商业头脑也变好了,经营西域的收益,足以弥补对宋贸易的逆差。

2019-04-10 | 热度 282℃ 全部文章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