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雅晨【狗年·故事】第二回之看看古人怎么过年-会同县图书馆

邢雅晨【狗年·故事】第二回之看看古人怎么过年-会同县图书馆

邢雅晨chu

xi

(清)赵翼
烛影摇红焰尚明,
寒深知己积琼英。
老夫冒冷披衣起,
要听雄鸡第一声。
除夕守岁之俗,古已有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宋都汴梁“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座,达旦不寐。”除夕之夜,合家团团围坐夜话,辞旧岁,迎新年,既有对岁月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中国人的很多春节习俗在宋代开始兴盛起来。年节在北宋是备受人们重视的节日,从腊月开始,一直持续到元宵,整个年节才算结束。宋人笔记《文昌杂录》中记载:“祠部休假……: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相当于现在的黄金周。
在这除夕守岁之夜,让小编陪大家一起回到那个创作出《千里江山图》、吟唱宋词、有三苏、有杨家将的朝代,看看古人是怎么过年的——
冬至
北宋东京,即今河南开封的市民在冬至这一天要吃馄饨。《岁时杂记》中记载:
“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故有‘冬至馄饨,年馎饦’之说。”(注:馎饦bó tuō,即面片汤)
当时还出现了九九消寒图,《祥符县志》记载:
“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数九的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九九消寒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腊八
初八是腊月中非常重要的日子,在北宋,这一天就有了喝腊八粥的习俗。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述,东京城内的寺庙“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这就是“腊八粥”。当时寺院和民间做腊八粥一般是用柿、栗、枣、松子等多种材料做成的,所以被称作“七宝五味粥”。

△熬制腊八粥
交年
腊月二十四这日是“交年”。《岁时杂记》云:
“旧俗以为七祀及百神,每岁十二月二十四日新旧更易,皆焚纸币诵道佛经咒,以送故迎新,而为禳祈云。”(注:禳ráng,指祈祷消除灾殃、去邪除恶的祭祀)
可见“交年”,具有新旧交接、更新逐疫的意义。
北宋东京“交年”最主要的仪式就是“祭灶”。《东京梦华录》记载:
“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
这是祭灶的第一项内容,先请僧人或者道士念经,备上酒果等祭品,然后送灶神上天。当日京城的民众“不以穷富,皆备食饧、豆祀灶”。“饧”(xíng)是一种用麦芽或谷芽熬成的饴糖,颜色焦黄,气味芳香,刚入口并不甜,可是越嚼越甜。
祭灶的第二项内容,家家户户都会“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于灶上”。“灶马”是一种印有灶君画像的“纸马”,烧钱纸、帖灶马都是祭祀灶神以求得阖家吉祥、幸福。
祭灶的第三项内容就是“醉司命”,“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
祭灶的第四项内容就是“照虚耗”。“虚耗”传说是唐玄宗做梦,梦到有一个自称叫“虚耗”的鬼在偷他的财物,后来钟馗出现,把虚耗鬼吃掉了。后来就形成了“照虚耗”的习俗,交年之夜,要把门、厨、厕、床下都点灯照亮。

△钟馗
除夕
除夕,腊月的最后一日,即月穷岁尽之日,此日最主要的活动就是除旧布新。《梦粱录》载:
“(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
守岁是除夜一项重要的习俗。《东京梦华录》载:
“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即是说,守岁的时候,阖家围坐一起,把酒言欢,竞夕不眠。
守岁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就是放爆竹。王安石《除日》诗云: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是由古代的桃枝、桃梗发展而来的,桃枝在古代被认为具有避邪的作用,后来人们在桃板上画上神像,并刻上文字,就被称为“桃符”。在北宋时人们一般在桃板上画上神荼、郁垒的神像。这是后世春联的源头。

△桃符
元旦
农历正月初一,宋人称为元旦。这一天东京市民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关扑”。《东京梦华录·正月》记载:
“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坊巷以食物、动使、果实、柴炭之类,歌叫关扑。”
“关扑”在北宋就是参与以实物为赌注的游戏,大抵是以物品为彩头赌掷财物。关扑双方约好价格,用铜钱在瓦罐内或地下扔掷,根据钱面的正反来判定输赢。钱全部掷成背面,就可以赢。赢者可折钱或免费取走所扑物品。但这样的赌博在平时是明令禁止的,只有在元旦、寒食、冬至这三大节政府才会放开政策,这就是所谓的“放关扑三日”。

△“关扑”所用的铜钱
元宵节
元宵节除了赏灯、吃元宵、猜灯谜等跟现在一样的习俗以外,还有应接不暇的歌舞表演。所谓“奇能异术”。
艺人们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在这一夜为百姓演出,“赵野人倒喫冷淘、张九哥吞铁剑、李外宁药法傀儡、小健儿吐五色水、旋烧泥丸子”……其中,“药法傀儡”的表演是将折叠的纸制人物傀儡,由火药引线点燃花炮,将他们射向空中之后,借助火药爆炸的冲击力,使纸制的傀儡旋转起来,十分赏心悦目。
“泥丸”也是一种杂技表演,傅起凤、傅腾龙的《中国杂技史·都会杂技的繁荣》中就详细描述了其表演形式:
“桌上反扣着两支小瓷碗和五个红豆或泥丸,在艺人巧妙的翻碗和扣碗之间,红豆随心所欲地变来或遁走;高明的艺人招数极多,从‘一粒种下’、‘双凤贯耳’、‘三星归洞’直至五粒、十粒的‘珠还合浦’,到变走满碗红豆的‘秋收万颗子’。”

古人的“年货清单”
《武林旧事》第三卷有一节《岁晚节物》,罗列了一大堆年货清单,大致如下:腊药、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春帖、天行贴儿、金彩、缕花、幡胜、馈岁盘盒、酒檐、羊腔、果子、五色纸钱、糁盆、百事吉、胶牙饧。
“腊药”是腊月初八那天制造的各种药材,可供过年时浸泡“屠苏酒”,所用药材包括大黄、橘梗、防风、白术、虎杖、乌头、甘草、金银花等。如今人们在腊八那天有腌“腊八蒜”的习俗,也是大概因为相信腊八腌菜不易腐败的缘故。
在北宋过年都要饮屠苏酒。屠苏是一种草名,以此草药入酒,即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花椒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古时饮屠苏酒与其他酒有所差别。一般来说,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
“百事吉”是宋朝人过年时在餐桌上摆放的一种利市,这种利市是这样的:将柿子、橘子和柏枝放到同一个盘子里,先将柏枝折断,再依次掰开柿子和橘子,是为“柏柿橘”,寓意“百事吉”。


领略了北宋的风土人情是否有点意犹未尽?刚才说的那些有意思的风俗都可以在《东京梦华录》中读到。
《东京梦华录》创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宋孟元老撰。这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其所记述的内容,从都城的范围到皇宫建筑,从官署的处所到城内的街坊,从饮食起居到岁时节令,从歌舞曲艺到婚丧习俗,几乎无所不包,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民风时尚,同时也能感受到宋代发达的经济和繁荣的城市生活。

△清明上河图(局部)
《东京梦华录》里面没有故事,它攫取的是全景式的汴京百态,上到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岁时风俗,勾栏瓦肆,无不尽入其中。它更像一部古代都城的旅游指南,心平气和地向每一个介绍这座城市。
作者孟元老,从小随父宦游各地,亲身经历“靖康之难”给中原百姓带来了惨重的灾难,所以作为南渡后当日繁华的亲历者,心中充满了对故国家园的想思之情。他会回忆起,当时的京城万国咸通,箫鼓喧空;鲜衣怒马少年时,腹有诗书者,张口便是华丽的辞章,贩夫走卒者,也能放声高歌……
相信《东京梦华录》一定会带领我们进入一个不一样的北宋时代。

2019-04-06 | 热度 282℃ 全部文章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