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雅晨【特别观察】物品的意义:令平常未知-生活创意院

邢雅晨【特别观察】物品的意义:令平常未知-生活创意院

邢雅晨文章转载自:中传大设计(ID:zhongchuandasheji)
铅笔、地铁地图、进度条、跳绳,你会把这些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和设计联系起来吗?2018年1月,TED开始在Facebook Watch上推出了一个名为Small Thing Big Idea的新频道,介绍那些改变了世界的小设计。该频道旨在关注那些“无处不在却常常被忽略”的设计,试图去重新关注塑造了我们日常生活的那些无形力量,并以新的方式思考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日常物品设计,让设计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设计师Franco Clivio举办的“No Name Design”展览
日常的物品
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人类习惯性地用“物”来呈现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借助“物”来感知周围的世界、身处的位置和自己的身份。日常物品因人类需求的多样性而变得更加多样化,人类也将从对“物”的使用功能的研究逐渐转化到对“物”本身意义的思考,“物”的意义正在被重新赋予和定义。
在中国,由中国传媒大学艺术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吴学夫教授带领的波普客团队,于2011年举办了一场名为“中国东西——当代日常物品的文化考证”的展览,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平凡物品从实际环境中抽离,清晰地挖掘“物”本身的结构语意以及“物”的文化语义,以独特的角度解读中国东西与中国人、中国社会之间的关系,还原物品里的中国生活以及最真实的生活细节,充分展现出独特的中国式审美。此外,在2012年,又在德国举办了一场名为“基本元素 INVISIBLE THINGS”的展览,将中德两国的日常用品一一呈现,展现出中德两国的日常生活美学。

生活中有很多恒久不变的日常物品,例如,本公众号往期谈到的Harry Beck设计的伦敦地铁路线图、佐藤卓设计的明治牛奶包装盒、荣久庵宪司设计的龟甲万酱油瓶等等,这些经典产品历经数年,人们仍在使用。正如设计师荣久庵宪司曾谈到的:“好的设计就像医生,通过物质的巧妙安排,让人身心都感到更加舒服”。
日常物品令人感到熟悉,甚至熟悉到我们觉得这些“物”理所当然地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些日常物品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呈现出人类最本真的生活风貌。但对于日常的物品来说,除了赋予物品功能、形式和商业价值之外,设计是否还具有其它的潜能?
日常物品的再设计
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中谈到:“我们越是确信自己已非常了解某物,我们对它的理解也就越不明确”。设计师原研哉举办了一场“再设计: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物品”的展览,将大众所熟悉的日常物品进行再设计,在人们对日常物品的固有使用习惯的基础上,重新思考物品的使用形式,刺激人们对熟悉的日常物品产生新的思考,希望人们能够从新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日常。
佐藤雅彦与出入境章
日本国际机场用于出入境的印章一般是用一个圆圈和一个方块来区别,这种想法简单且实用。而佐藤雅彦重新设计的出入境印章以其独创性的设计,起到了温暖人心的目的。他将入境章设计成是一架向右的飞机,而出境章则向左,出入境手续一目了然。

看到这出乎意料的设计结果的人,心中肯定会“啊”地一下,在脑海里留下难忘的惊喜。对于沉迷电子媒介而不注重日常生活中交流实践的人来说,佐藤雅彦的设计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相互沟通的方法。
坂茂与卫生纸
坂茂再设计的卫生纸,中间的芯是四方形的,卫生纸以四角形的方式被卷上去。在抽取纸管上的卫生纸时,会因为产生阻力而发出“喀哒-喀哒“的声音。若是平常的圆筒状卫生纸,只要轻轻一拉,就可以很滑顺地抽出纸来。

这个设计的用心之处正在于它造成的不便,因为四角形的纸卷会产生阻力,这种阻力发出的信息和实现的功能便是节约能源。另外,由于圆形卷筒卫生纸在排列时会产生比较大的间隙,但四角卫生纸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方便运输储存也可节约空间。
物的有形与无形
当下,很多青年设计师试图去重新定义日常物品的用途、形式和意义。从近期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中,可以看到很多青年艺术家对日常物品的思考。例如,雕塑系研究生田野冬雪的陶制品《物变》,他用材料将物件的性质转变,来表现一些被重复利用、可能已经失去功能性意义的物件。

而雕塑系研究生徐英辉设计的作品《你好吗?》,则向人们发出“机器到底能不能代替人去探知世界、感知情绪?”的疑问,她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结合人工智能,在雕塑系领域进一步探索,将作品《你好吗?》建立在人工智能情绪识别系统之上,充分关注公众的情绪,向公众提供一个可以发泄和释放的空间,希望公众在与人工智能互动的过程中关注自我、认识自我,“观看”自己的内在情绪,思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产生不同的效应。

人的情绪也可以变成实实在在的物质,使物品的意义再次被重新定义。在悉尼街头,艺术家Elizabeth Commandeur和Mark Starmach共同进行了一场名为“Intangible Goods”的公共艺术实验,在街头设置一个自动贩卖机,售卖机里没有薯条和饮料,有的只是一些简单而有用的情绪心理小建议,艺术家通过趣味性的形式,让人们可以更轻松、自在地谈论人们内心深处的那些心理和精神物体,可见,将情绪物化的形式使得人们可以更好地认知自我。

物品的意义正在发生不同形式的转换,无论是从日常物品再设计中去探讨人与物的关系,还是去探讨日常物品的文化内涵。可以看到,经典永远在思考如何去保持一致,无论过去1年、10年甚至100年,总能找到最开始的初心。或许,那些永恒不变的地方正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随着设计的范围变得更加的广泛,设计的目的不再只是从无到有地创造出一件新的物质产品来丰富大众的物质环境和精神世界,设计也可以变成一种“解析”事物的工具,将过去的物品、文化、理念重新解读,以此来提供新的认知经验。
素材来源:《设计中的设计》《图书到展览:“中国东西”当代日常物品文化考证》《日常用品陌生化设计研究》
责任编辑:王孟颖
文章校对:余嘉俊

2019-04-05 | 热度 243℃ 全部文章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