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雅晨【特色文化】桥上书屋:一座横亘古老与现代的建筑-湖南常宁湖湘文化
邢雅晨
文字丨『誰最中國』
圖片丨來自網絡
闽南古村落里
隐藏着一座桥上书屋
自落成到现在
连获世界级著名建筑奖
被评为八大环保建筑之一
它也是世上唯一一座桥上书屋。
因为这个世界上,不会再有这样两座村庄,有这样一段过去,还被这样一座桥上书屋相连。
下石村,闽南一座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古村落。
古老、贫穷、孤寂、交通不便是它的特点。村子里的年轻人为了生活不得不外出打工,剩下为数不多的老人和孩子,却因一条小溪的阻碍而不能往来,只能隔溪相望,更显孤寂。
这条清澈的溪水,自山上蜿蜒而来,把村庄分成两半,一半姓石,一半姓林。他们的房子也是一样,两座建自乾隆年间的土楼,到凤楼与中庆楼,也只能隔溪相望。
据村子里的老人说,早些年,村子是一个整体。因两姓之间经常械斗,便划溪为界,彼此不相往来。
这条宽度不过几米的小溪,一流,就是下石村的百年光阴。
桥上书屋
清澈的溪水之上,是细密的桉树木条包裹住的方筒式建筑。下方用钢索悬吊着的一座折线形钢桥,将两个土楼连接在一起。桥面上,十多个小学生席地而坐,朗朗读书声,在村子里不断地回荡。
这座横亘在溪水上方的桥上书屋,将两个土楼连在一起,将两姓村民连在一起。
通过一个设计,激活一个村庄,建立一所小学。
桥上书屋,是清华建筑学院教授李晓东,在两座土楼之间架起的一座希望小学。初次看到下石村情况,他就有了一个初衷:通过知识连接起两座土楼村民的信任和沟通。
因为土楼建筑和传统民居不同,其独特的集合式住宅有着强烈的内向防御性。这种内向的传统文化积淀,给整座村留下了安静的韵味和丰厚的文化遗产,也影响着整座村落每家每户封闭的格局。整座村,缺乏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形成精神凝聚力的场所。
因此,一条桥,一座小学是李晓东的主要设计概念。通过给土楼注入新的生命力,在现实生活中激活传统文化。寓意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
溪水之上的桥上书屋,外看有风景,内观有乾坤。
桥上有两个小学班,功能简单明了:两个阶梯教室,一个小图书馆,一个小便利店。
两个教室分布在两端,分别朝向两个土楼,通过教室单侧的走廊都可以到中间的图书馆。
而教室外侧,则是走道,供来来往往的村民使用。外表面用木条格栅、钢龙骨固定,如此处理,使得室内的视线与行人之间不发生干扰。
远处溪水的风景也可以畅通无阻的进入到室内,清风、溪水、鸟鸣,在里面读书,非常惬意。
书,是桥上书屋的主打品。从自然到诗歌,从社会到地理,从生活到故事,数量不多,但丰富多彩。
在这里,不管你是姓石的还是姓林的,都是桥上的人。挑一本喜欢的书,席地而坐,一起消磨时光。
若是不愿看书,就闭上眼睛,单纯的听溪水潺潺,清脆鸟鸣,一阵清风徐来,惬意极了。
桥上书屋不仅是知识的殿堂,还是游戏的乐园。在书屋的两侧,有一块鹅卵石铺就的广场。一到晚上,村里的妇孺幼儿,吃饱了就来到这里遛弯。
自发的组织起各种各样的活动,有广场舞,有木偶戏。她们不需要隔江相望了,抬脚走过去,就是另一个天地。
一条小溪,造就了两座土楼的百年相望。
一座书屋,架起了两姓村民的你来我往。
李晓东教授,打开了隔溪相望的村庄,打开了隔山相望的世界。这座横亘古老与现代的建筑,真正连接了过去、现在、未来。
越来越多的人带着好奇心慕名而来。他们带来外面的信息,村民带着本地的特产。土楼与书屋,游客与村民,形成一种对话。
不同时代的建筑在“交流”,不同环境的人们在“沟通”,都诉说着彼此的故事。即便他们不说话,彼此存在就十分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