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雅晨【病例】右侧顶部肿瘤病灶形态不规则,可见多发钙化-翼展云影
邢雅晨
现病史
患者男性,20岁,因“发现右额部肿物3周”入院。
辅助检查
右侧顶骨可见凹陷、缺损,右侧顶部肿瘤病灶边界清晰,分叶状,形态不规则,其内可见多发钙化,增强后见明显均匀强化,累及脑膜及皮下软组织,增强后可见脑膜尾征,未突破脑膜,与脑实质分解清晰。
(图片点开可放大)
诊断思路
发生于颅骨的梭形细胞血管瘤实属罕见,影像学无特征性。影像科医生需要对肿瘤的定位及定性有明确的判断及分析。
定位为脑外病变
由于病灶边界清晰,分叶状,形态不规则,主要是围绕颅骨生长,增强后见明显均匀强化,累及脑膜及皮下软组织,增强后可见脑膜尾征,因为还没有突破脑膜,所见与脑实质分解清晰。
定性:影像学表现参照肿瘤生长方式及病灶大小
对于边界清楚、体积较小、细胞异型性不明显的肿块,可视为良性肿瘤。而肿块较大且有浸润性生长并术后复发的,应该视为低度恶性潜能的肿瘤,需要密切随访
临床表现
颅骨梭形细胞血管瘤是少见疾病,临床上较常见的发生部位为四肢和躯干,也可发生于头颈部,多位于浅表软组织、皮下或黏膜下,发生于深部者罕见,但有个别报道发生于颅骨、肌肉内、腹膜后,甚至纵隔、脊髓内等处;多见于女性,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 2 ~ 3 倍,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最早见于胎儿时期,但最常见于中年,高峰发病年龄约为 40 岁。临床上多无症状,多因影响美观而发现,偶有头痛和局部病理性包块,肿瘤生长缓慢。病程一般在数月至数年,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或仅有轻微头痛的颅骨包块,包块多无压痛。颅骨血管瘤系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形成的错构样新生物,是原发于颅骨的血管性良性肿帽,起源于板障,长大后侵犯内外板。
鉴别诊断
血管瘤型脑膜瘤:MRI平扫表现为T1WI呈均匀的稍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在肿瘤组织中可见流空的血管信号增强后呈显著明显强化,周围常见水肿信号,但多为轻度。
嗜酸性肉芽肿:边缘多清晰,可伴有硬化,多见于青少年及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