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雅晨【琴史探微】朱长文:著《琴史》,利千秋。-古琴频道

邢雅晨【琴史探微】朱长文:著《琴史》,利千秋。-古琴频道

邢雅晨
古琴频道
国人的一方心灵乐园
关注
提到中国古代记录历史的人,人们首先会想到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他忍受宫刑之辱,最终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除了《史记》这样一部编年体的,记载国政大事的宏篇巨著之外,也有一些记载局部文化的史书。比如,在中国古琴的历史过程中,就有这么一位杰出的人物——朱长文,他撰写的《琴史》一书,就给后人研究古琴提供了极佳的参考。

在了解古琴的历史,了解《琴史》这本书之前,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写《琴史》的这位“业界名人”朱长文。

朱长文,字伯原,号乐圃,江苏苏州人,1038~1098年(宋代)。他所编撰的《琴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琴史专著,成书于1084年。
中国有关音乐历史的记载出现很早,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有《古乐篇》等专门叙述音乐的起源等问题。至西汉,《史记》的“乐书”开创了史书记载礼乐的体例。其后的历代正史中,均有音乐志或礼乐志的记载,琴学理论也作为宫廷雅乐的一部分被记录下来。
但是,直到《琴史》出现之前,这些内容只是作为历史典籍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琴史》是历史上第一部独立的古琴专门著作,它标志着中国琴学及其理论在北宋时期己经独立发展起来。

据记载,朱长文的祖父朱忆是宋太宗时的刑部尚书。朱长文十九岁中进士,后因坠马伤足,不肯出仕,在家乡苏州读书、教书、从事写作。家有藏书二万卷,在当地颇有声望。晚年任太学博士、枢密院编修等文职。
朱长文认为,琴也应当象书画那样写出专史,于是从史、传、记、集之中,“广览而博求”编写出《琴史》六卷。从先秦到宋初,按时代顺序,共汇集了一百五十六人有关琴的记载,为琴学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总体来看,《琴史》是一部以人物传记为主的,以琴学理论为辅的史书。
《琴史》前五卷都是人物传记,除了收录了尧、舜、禹、汤、汉高祖、宋太宗等多位历代帝王,以及周公、孔子、司马相如、蔡邕、陶渊明、范仲淹等贤人与琴相关的事迹之外,它同时收录了师旷、师襄、伯牙、钟子期等宫廷乐师或民间琴人,而民间琴家的收录也超过了宫廷琴家。甚至,其中还有卫女、百里奚妻等妇女的琴艺传闻,这在封建时代十分难得。

孔子重游泰山抚琴

司马相如抚琴求爱

百里奚听琴认妻
《琴史》第六卷为琴学的专题论述,有《莹律》、《释弦》、《明度》、《拟象》、《论音》等11个专题,体现出朱长文尊儒的史学观和传统的琴乐观。
这其中,朱长文认为,弹琴不仅为己,也能为人,琴乐可以调气养神。如“古之君子 ,不彻琴瑟者,非主于为己,而亦可以为人也雅琴之音,以导养神气,调和情志 ------ 而人之听之者亦恢然也岂如他乐,以蹈心堙耳,佐欢悦所,以为上哉。”
从他的这个理论来看,现在有观点认为,古琴主要为自己弹奏,供自己欣赏就可以,不需要多少对外交流。对照《琴史》一书,这样的观点可能连古人都不如了。

另外,在琴学技法如何传承与创新,这个至今也在争论的话题上,朱长文也有自己的观点。他在《琴史》第六卷《审调》中说:“夫周之曲,至汉而存者鲜矣。汉之曲,至唐而存者希矣。唐世所传,今人亦有不能者。去古寝远而遗弄寝亡。”
翻译成现代文,朱长文认为,古代琴曲原封不动地全部保存下来是不可能的事。琴曲如何发展变化,是历代琴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他虽有复古思想,但还是能认清现实,“率造新声 ------声既异门,学亦随判,至今曲同而声异者多矣”。
当然,“为己且为人”,古琴可养生,古琴技法在时代发展中不断演化------ 这些都是朱长文琴学思想的组成部分,值得今人加以思考和借鉴。

更多精彩琴史轶事,请关注微信号“古琴频道”之【琴史探微】。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古琴频道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

2019-04-10 | 热度 301℃ 全部文章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