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雅晨【申遗专栏】对于红旗渠申报世界遗产定位的探讨-林州宣传
邢雅晨
对于红旗渠申报世界遗产定位的探讨
图/红旗渠局部鸟瞰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州人民为改善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历时十年克服重重困难,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凿的大型引水渠。红旗渠建成后,林州的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它的建成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独特成就,更留下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2006年红旗渠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旗渠申遗工作进展
2015年,CHCC综合二所接受林州市红旗渠灌区管理处的委托,着手编制红旗渠文物保护规划。在此期间,项目组成员们对红旗渠作为国保单位的遗产类型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详见清源文化遗产2015年6月1日发表的文章《喝令行山让开路,我带漳水把家还——红旗渠保护规划工作小记 》)。
与此同时,红旗渠的申遗工作也在2015年初步启动,2016年写入安阳市政府工作报告。这一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为了探讨红旗渠申遗的可能性,以及红旗渠的遗产价值、类型界定等相关问题,2016年4月7日至9日,来自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等国际国内的重要世界遗产专家对红旗渠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充分论证。会后,专家们给出了如下建议:
1、红旗渠是在中国北方旱地水资源极度匮乏的生存环境下,设计和开凿而成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是人类在特定环境下水资源利用的杰出范例,是一个伟大的民生工程,体现了人类在极端生存环境下的坚强意志和奉献与忘我的精神,并借用了一些其他水利系统的技术理念,可尝试论证适用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价值标准。
2、建议加快开展红旗渠作为文化景观的系统研究,界定红旗渠申报世界遗产的类型。
3、红旗渠的申报范围不仅局限于总干渠,应充分考虑完整的水利系统以及村庄、农田等相关要素。
4、保护管理要关注跨省、跨部门、跨界别的协调合作,并体现在统一的法规、规划、监测管理和有效机制中 。
图/会议照片
2016年7月,受林州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委托,CHCC综合二所正式启动红旗渠申遗文本的编制工作。
在国内语境中,红旗渠最广为人知的是它作为红色遗产和水利工程的一面,如何将它的价值转换到世界遗产的普世角度上进行表述,是我们此次申遗文本编制工作所面临的最大难点。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红旗渠的遗产定位问题。为了进一步明确红旗渠的世界遗产定位,在专家会建议的指导下,我们又对红旗渠的历史背景、景观空间、技术特征、社会文化等方向进行了更加深入地发掘,并分别对红旗渠从水利遗产和文化景观的类型视角进行了价值分析。
作为水利遗产的红旗渠
红旗渠水利系统的特性是我们在保护规划编制阶段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所涉及的物质遗存在《红旗渠保护规划工作小记》一文中已进行过简要介绍。红旗渠最杰出的工程技术特点在于它是一条山区等高线灌溉渠【1】,它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化过渡时期,山区等高线水渠技术及水资源利用的代表性案例。它具备如下的技术特色:
作为山区等高线灌溉渠,红旗渠在总体规划上尺度宏伟、布局精妙、因地制宜;
在渠道设计上,红旗渠巧妙利用渡槽、隧洞等不同类型的水利设施来克服复杂的高差,实现平稳的坡降比;
在技术特征上,红旗渠充分展现了亚洲传统农业文明水利技术与西方工业文明水利技术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发展;
在施工建造上,红旗渠具有民用水利工程独特的民间特色,施工技术在吸收了现代水利技术的基础上,多发挥民间创造,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状况,反映了独特的时代特点 。
图/总干渠纵剖面
但是,红旗渠作为人类在极端条件下利用水资源的范例,具有独特的人文内涵,又以“人工天河”的雄伟景观而闻名全国,如果仅仅将红旗渠作为水利工程类型的遗产进行探讨,将会忽略其他层面的价值内涵。
作为文化景观的红旗渠
为了从水利景观的新视角下认识红旗渠,首先我们要了解它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脉络。
自然环境
红旗渠位于晋、冀、豫三省交汇处,处于太行山区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区。这一区域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西侧为太行山脉,东部为太行山余脉构成的丘陵区,林州市区所在的城关盆地位于群山环抱之中。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和气候特征,林州地区水资源极度缺乏且分布不均。境内河流多发源于西部山地,水量季节性变化明显,除北部浊漳河外均为季节性河流;山泉水亦多出于西、南部的山地丘陵。而地势平坦的城关盆地作为主要用水区却高度缺水 。
图/林州地区水资源分布图
历史脉络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林州地区的水利社会环境又是如何逐渐形成的呢?如果我们回溯历史,从文献资料中寻找线索,就会发现在唐宋以前,林州境内的自然环境“山林丰茂,古木参天”,“茂木乔松,木阴浓似盖”,北宋年间在林州的盘阳村设置了采造务,“采木于林虑山”,此时区域人口较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间的矛盾尚未激发。
到了元明时期,由于森林遭到长期的砍伐,加之战争摧残,这一区域的森林覆盖率大幅降低,涵养水源的能力也随之降低。与此同时,林州人口却呈指数增长,农业迅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骤增。文献记载显示,自这一时期起林州修建水利设施的记录开始增多。元代至元年间建成了该区域第一条有史记载的渠道——天平渠。此后,明清年间又持续开发了一系列的水渠和蓄水池。这一时期的水资源利用模式以泉水、地下水、雨水为主,形成了以传统乡村组织为核心的早期水利社会【2】,以形成于明代的盘阳村水利社会、谢公渠水利社会【3】为代表。除了物质遗存外,盘阳村独特的“接送灵泽王”民俗活动也一直延续至今 。
图/盘阳村水利社会——接送灵泽王民俗活动现场
图/谢公渠水利社会——谢公渠渠首
但是,因为技术的限制,这些小规模的水利设施只能解决小范围内的用水问题,随着农业水平的发展,农业需求与水资源匮乏间的矛盾并未得到缓解。到了民国和建国初期,西方水利技术逐步进入中国,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也开始发生转变,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林州地区相继建成爱民渠、荷花渠等小型灌溉渠道,以及天桥渠、英雄渠等中型灌溉渠道,这些渠道虽然依然未能彻底解决用水问题,但它们在技术水平、人才积累、组织模式等方面为红旗渠的修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5年,红旗渠总干渠建成,70年代红旗渠支渠配套工程基本成型,将水源充沛的漳河引入林州,彻底解决了全境大部分区域的用水问题,使林州地区的水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间达到了稳定状态,天桥渠及红旗渠一直沿用至今 ,其周边也逐渐形成了以渠道灌溉为核心的现代水利社会和水利景观。
图/天桥渠渠首拦河坝
图/红旗渠渠首拦河坝
从文化景观的角度进行论述,除了涉及到渠道和水利设施外,还同时涵盖了与红旗渠及林州水利文化相关的自然与社会文化要素,能够比较完整地反映出红旗渠的价值内涵。
据此,我们认为以红旗渠为主体的林州整体灌溉系统应属于有机进化的文化景观。其主题可概括为极端缺水环境下的灌溉系统:反映了在东亚山区复杂的地质水文环境下,面对水资源分配不平均的极端挑战,人类逐步克服限制,有效利用水资源的过程。
通过对林州境内自然山水、水利相关的物质遗存和文化遗存的广泛筛选,以及在2016年9月至11月先后进行的三次实地调研,根据各遗存的保存状况和当地相关部门的愿景,我们将红旗渠水利景观的遗产构成归结为以两条水利景观廊道为核心的景观格局,即浊漳河下游河谷廊道、林虑山—城关盆地廊道 。
图/景观廊道分布
浊漳河下游河谷廊道:包含太行山—红旗渠总干渠—天桥渠—浊漳河的竖向空间结构,反映出山区等高线灌溉渠的水利景观特征,以及从明清传统水利文化延续到近现代灌区开发水利文化的文化特征。其中核心的水利要素包括红旗渠总干渠和天桥渠,自然要素有太行山、浊漳河,另外还包括了盘阳村中体现了传统水利社会的物质与非物质遗存。
图/浊漳河下游河谷廊道
林虑山—城关盆地廊道:包含林虑山断崖带—红旗渠一干渠—村落农田灌溉水系的竖向空间结构,其中核心的水利要素包括红旗渠一干渠,自然要素是林虑山(林州断崖),还有谢公渠、谢公祠等历史渠道相关遗存。
图/林虑山—城关盆地廊道
目前,红旗渠申遗文本初稿已基本编制完成。在文本编写中,我们选用不同的价值标准分别阐释红旗渠的技术工程价值和历史中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确保红旗渠作为水利遗产和文化景观的双重定位能够得到体现,扩充了红旗渠的价值内涵。
【1】等高线灌溉渠的特点是“沿着常年河道的上游河谷引出灌溉支渠,然后比干流更缓慢地下降,随着较高的等高线,不断分支。它的绕弯和长河段几乎是水平的……渠中水流以及分配给支渠的水,都用适当的调节口(泄水闸门)控制”。(《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第三分册: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李约瑟,第256页。)
【2】水利社会是指在基层农业社会中围绕水资源利用而形成的更加精细的水利运作模式与文化,又被称为水利共同体,其特点是①在水利技术上体现出典型的民间特色,技术知识主要来源于地区水利实践中积累的智慧和经验,并通过口诀、匠作、技艺等民间方式传承;②具有“节水”、“均水”、“共同协作”等社会伦理观念,并形成了集水资源开发、使用、管理、祭祀等于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③在对于水资源的哲学认识上,常常将水与神话和民间信仰相结合,作为乡村社会文化的基础。
【3】盘阳村水利社会:盘阳村是十分独特的因水而生、以水来形成文化的传统村落。盘阳村位于林州北部与河北、山西交界处。此处浊漳河河水含沙量大、取水困难,因此自古以来缺水现象严重。在明清时期,盘阳村及附近村社在这种极端缺水的环境,产生了惜水、盼水、争水、以水为大的普遍社会心理,同时将水与社会文化中的公共信仰和祭祀紧密结合,逐渐形成了兴盛的“灵泽王”水神崇拜,具有很强的民俗化色彩。主要遗存包括祭祀灵泽王的灵泽殿庙,以及作为无形遗产的“接送灵泽王”民俗活动。
谢公渠水利社会:谢公渠是明代万历年间由知县谢思聪组织开凿的,它引洪谷山山泉,长度约9公里,惠及四十余村。在修建和维护过程中,组织者号召周边村社共同参与。这是一项典型的民用水利工程,主要由官方背景的儒家士绅发挥政治和文化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使得更多民间村社得以团结协作,形成更庞大的水利共同体,以及“以林养渠”的维护模式,在近四百年中得以延续维护和使用。谢公渠对于红旗渠的修建也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这也说明传统水利文化中的儒家精神在进入现代文化语境后仍然因其具有对社会的积极作用而延续着影响力。主要遗存包括谢公渠、谢公祠。
来源:清源文化遗产 编辑:小宣 图:CHCC综合二所长按下方图片扫描二维码,关注“林州宣传”微信公众号,及时了解林州最新动态。
联系方式:0372-6166803 邮箱:lzxcbxw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