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雅晨【珙桐FM】邓珍辉:怀念母亲(播音:杨痴草)-张家界读书会

邢雅晨【珙桐FM】邓珍辉:怀念母亲(播音:杨痴草)-张家界读书会

邢雅晨
点击上方收听
戴上耳机效果更佳
(该音频所配背景音乐为:Matthew Lien-《Bressanone》,谨向音乐著作权人及演奏(唱)者致敬。)
【关于珙桐FM】
“珙桐FM”是张家界读书会的一个子栏目,旨在通过不同主播音色各异的声音来呈现文字之外的余韵。文本来自投稿或约稿,皆经原作者授权。音频由张家界读书会的主播团队录制。希望“珙桐FM”能陪伴你走过每一个难眠的夜晚。
珙桐,为中国特有的单属植物,属孑遗植物,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也是全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珙桐在张家界境内多有分布,是张家界的标志性植物。在桑植县天平山海拔1400米处,发现了上千亩的珙桐纯林,是目前发现的珙桐最集中的地方。珙桐又称“鸽子树”,花被称为“鸽子花”。鸽子象征纯洁、和平。同时,“珙桐”谐音“共同”,寓示着“珙桐FM”是大家共同的网络电台。

祭 母
邓珍辉
今夜,我将点亮一盏长明灯,照亮母亲灵魂归去的道路。
我努力试图从母亲脸上找到和我相似的那部份,使劲让它牢牢刻在我的哭泣的心上。
只希望在看不见的天堂里,上苍莫要伤害母亲那不老的脸容啊,因为这是留给儿子唯一的记忆,那也将是我们母子来世重逢时的相识的印记。
我虽然紧握着您的手,而您的体温却在慢慢地冷去,我也知道一切伴随您的,也会将不断地点点消逝……但我知道,您一定感受到了儿子对您的牵挂和不舍。
只希望在天上人间的国度里,过去的一切景象将会再现。往事留存将会成为回忆,我也会终于明白,我不能违抗自然的法则,我必须遵从生死的规律,但我绝不会让母亲的身影,在我的人生中出现真空。
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一定要穿越在没有界限的时空,去时常看望我那孤单的母亲,希望您只有欢笑没有泪水,只有开心没有病痛。
也希望母亲您一定常来儿子我的梦中,为我点亮一盏思念的灯。
母亲啊,您就放心的去吧,儿子己祈求上苍为您打开了一扇天堂幸福的门。
母亲,一路走好!


怀念母亲
邓珍辉
母亲,是我这辈子最爱的人之一。在母亲离开人世的这些时日里,我仍然固执地认为母亲只是和以往一样感觉在家待久了或是与父亲因为家庭琐事争吵几句不开心,去亲戚家串串门去了,过几天便会再回来的。但是,当我每次周未回到家看到母亲以前居住的空房间时,便意识到这一切将不再可能,顿时我便有阵阵揪心的痛。我心痛母亲过世得太早,我心痛母亲这辈子受的苦难太多,我更心痛年轻时我们做儿女的没有能力让母亲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当我们生活条件改善后能让母亲过上一点好日子的时候,母亲却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
在今年六月份的时候,我把病重的母亲送回了老家,邻里的大伯大婶和亲戚们知晓后都纷纷前来探望母亲,他们说去年的这个日子母亲还和平常人一样健康,仍然在田地里不知疲倦的忙活着,闲暇时还常去他们家串串门、拉拉家常……在他们的眼神中流露出人生的意外与无常,更多流露出了对母亲的婉惜与不舍。从乡邻们的言谈中,母亲许多为我知或不为我知的往事便在眼前清晰了起来……
母亲出生在慈利县东岳观镇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因为是家中唯一的女生,母亲在兄妹四人中从小便受到外公外婆的宠爱,三个兄弟也都偏爱着母亲,有重活时都抢着不让母亲干,遇到旁人欺负母亲时都纷纷挺身而出不让母亲受丁点儿委屈……从小母亲就是这样在家人的宠爱中慢慢长大,日子过得清苦但少有烦恼,舅舅们都说那时候的母亲就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女孩,有些任性,有些乖张。但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对待婚姻这件事情,母亲表现出了超出同龄人的稳重和主见。当媒人把父亲介绍给母亲时,因为父亲年长母亲六岁,外公外婆都有些犹豫,但那时母亲看中了父亲的忠厚老实,不顾亲人们的劝阻毅然下嫁给了一贫如洗的父亲。结婚后,贫困的生活让年轻的母亲一下子丢掉了大家闺秀的架子,很快成熟了起来,用她那瘦弱的肩膀和父亲一起挑起了全家的重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繁重的体力劳动再加上严重的营养不良,生下小妹后的母亲感染上了肝炎病,第一次被病魔击倒,小妹也因那时候缺少母乳喂养,时至今日身体仍然很瘦弱,这件事也成了母亲心中的最大的憾事,多年以后在我面前还常常提起。父亲说那时候家里实在是太穷,根本没有钱去医院治疗,父亲只得去很远的山头砍伐树木卖钱后找乡村郎中的草药救治。经过半年多的医治,母亲凭借着年轻、体质好慢慢康复了起来,但也就是这次疾病在母亲的身体里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没过两年,母亲不幸又感染上了当时人见人怕的“伤寒病”,再次被病魔无情地击倒。这个时候,早已是债台高筑的父亲再已无法可想,只能放弃了医治,无奈让母亲卧病在床生死由命。“天可怜见”,没想到数月后,母亲硬是靠着顽强的求生意志熬过了鬼门关,又一次奇迹般的挺了过来。多年后,母亲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那时候她就是因为最放不下我们姐弟三个才能够渡过那个生死难关的,她是不愿意别的女人当我们的后妈,她不希望我们受到别人地欺负……
正是因为父亲经历了母亲的遭难,激起了父亲要不顾一切赚钱养家的念头。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的春风刚刚吹来之时,父亲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软磨硬泡在一个当村信用社代办员的朋友手中借了500元钱,便毅然决然的外出闯荡。临走的时候,父亲对母亲承诺说道:“你放心,不赚到钱我决不回来”。可是让没有母亲想到的是,父亲这一走就是三年杳无音信。在那个出门靠走、通讯靠吼的年代,谁也不知道父亲在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时间一长,传言四起,左邻右舍说什么的都有,更有甚者传言说父亲早已不在人世了……当时母亲上有七十多岁的老母,下有三个嗷嗷待抚的儿女,还有多年治病欠下的欠债以及外面时不时的流言蜚语,我不知道母亲当时经历过了多么痛苦的煎熬,又是以怎样的一种心境渡过那些苦难时日的。生活如此之艰难,在当时的世情下,有的女人会整天以泪洗面怨天尤人,有的女人更会去选择逃避,但顽强的母亲却用超出常人的勇气和毅力,用她那瘦弱的身躯为这个在风雨中飘摇地家撑起一方天空。那时候,农村刚刚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我家六口人的责任田地共有6亩多,这在别人家来说,做这些农活至少需要2个以上壮劳力,而母亲硬是一人承担了所有的农活。我至今还记得,当时家中常常是穷得揭不开锅,母亲做完农活回来后还得忍受着别人的白眼去东家西家的借米下锅,这样我们全家才不会挨饿。也还记得在农忙的季节里,母亲为了不误农时,常常是去左邻右舍恳求别人帮忙干活,当干完自家的农活后母亲便去帮别人家干农活,只有这样再请人帮忙干活时,人家才不会拒绝。那时候,母亲常常是早出晚归,有时累得回家后连饭也顾不上吃倒头便睡。尽管如此,母亲从来不曾在我们面前抱怨过,也许在母亲的心中始终存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父亲一定还活着,他也一定会信守承诺,不会丢下我们一家子,始终会回来的……。正所谓“莫畏浮云遮望眼,守得云开见月明”,母亲的执着和坚守终于得到了回报,在三年后的一天雨夜,父亲拎着一个装满钱的蛇壳袋敲开了家门,母亲迟疑了半响,当看清了是父亲后才一把将父亲紧紧抱住。那一刻母亲嚎淘大哭,父亲也痛哭失声,彼此恨不得将三年多来所有的辛劳、委屈和想念全部倾倒而出。后来,父亲告诉母亲说,由于他做生意没有经验,借的钱全部亏完,曾经全身不名一文,不知挨过多少饿,住过多少回街头和桥洞……。但不论怎么落魄,父亲说他从未放弃过他的承诺:不赚到钱决不回家。就是凭着这样一种信念支撑着父亲,“苦命人,天不负”,父亲终于在闯荡中遇到了他生命的一位贵人,他就是原益阳市大通湖农场的李姓场长(姓名已不可考),是他赏识父亲的胆识和为人,不惜排除阻力将父亲破例招入农场的砖厂当销售员。正是由于这份意想不到地工作,使父亲赚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而我们家也由此成为了当时八十年代中期当地少有“万元户”,全家生活从此也就得到了改变,过上了令左邻右舍羡慕的日子……
虽然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但母亲并没有因此在左邻右舍面前趾高气扬起来,而是经常对我们说:“做人要知恩图报,你们长大以后一定不要忘记帮助过我家的人”。母亲是这样说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她对以前帮助过我家的邻居们总是特别关心,当哪家的孩子上学没有学费或是哪家有了病人需钱医治时,母亲从来是不说二话,慷慨解囊主动送钱上门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记得隔壁村组有一江姓大婶,父亲没在家的三年里帮助母亲做过不少农活,家中子女也多,常常也是全家连饭也吃不饱。当后来我家条件好起来后,母亲常常是无偿地接济他家,隔三差五地给他家送些钱粮。有时候,母亲为了顾及他们家人的脸面,母亲便采取请他们帮工付多一点工钱的方式来接济他家……。当今年母亲病倒回家后,江大婶是每天必来看望母亲一趟,当母亲离世后,江大婶更是不顾七十多岁的高龄和多病的身体,整整守候了母亲三天三夜,逢人便说母亲真是一个难得的好人,只可惜好人走得太早了些……
在我们成长的岁月中,母亲不仅以吃苦耐劳、朴素大方、心地善良的慈母形象留存在我的脑海里,同时在父亲不在家的那些日子里母亲还扮演了一位“严父”的角色,母亲文化程度不高,她始终坚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也正是由于母亲的严厉管教,我们姐弟三人才能得以顺利长大成人。打从小起,母亲对我们姐弟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告诫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读书要勤奋、生活要吃苦,为此我们姐弟三人经常受到母亲的责骂。那时候,我们少不更事,不懂得母亲的良苦用心,总是认为母亲太过严厉,对母亲时时心怀忌恨。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是我刚上初一的头一个星期,我很不习惯在学校住校寄宿,食堂的饭菜也感觉非常难吃,于是我总想着回家。还只到星期三,我便在没有向老师请假的情况下,偷偷地跑回了家。回家后,母亲还在田地里忙活,家中连饭也没得吃。当时,我饿着肚子坐在门槛上还等着母亲像往常一样给我做可口的饭菜。可让我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当母亲傍晚回家看到我时,脸瞬间沉了下来根本没有以往的笑容,她二话没说,转身找了一根拇指粗的棍子劈头盖脸地朝我打来。母亲一点也没有顾及我的疼痛,就那么用那根棍子使劲地抽打着我,直到那根棍子打断为止,我全身上下也被打得遍地鳞伤,青一块紫一块。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发现母亲这么生气过,当时我真的是懵了,对母亲也是非常的憎恨……我连晚饭也没有吃,又痛又饿地独自一人上床睡觉去了。在深夜里,我被点点清凉的水滴弄醒了,我微微地睁开了睡眼,原来是母亲正坐在我身边,一边抚摸着我被打的痛处,一边独自默默地流着心痛的泪水,也许是母亲太过于专注,她没有注意到她的泪水已经将我弄醒。在那一刻,我被母亲的爱意震憾了,一股暖流瞬间流遍全身,一下子明白了过来:“打在儿身,痛在母心”,母亲是爱每一个儿女的,母亲只所以在白天那么对我,只是母亲觉得我是恨铁不成钢,她是多么的希望我能用功学习,长大以后能够出人头地,给她争一口气啊。我也在那一刻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母亲争口气,努力学习,出人头地。自此以后,我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读书变得用功了起来,成绩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这让母亲感到非常欣慰,在乡里乡亲经常夸耀自已的儿子。在后来的人生路上,我一直没有忘记母亲的教诲,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我都是永远保持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
再后来,母亲帮着我们子女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又帮着我们姐弟带大了1个孙女和3个外甥。那时,我们总认为母亲还很健康,死这个字眼与母亲无关。我们没有注意到,随着母亲的的不停操劳,她的身体也逐渐地衰老了,更由于年轻时落下的那些病根,母亲后来经常被疾病困绕,糖尿病、乳腺癌再到后来发展的肺癌晚期……病魔就是这样一点点地蚕食着母亲的健康。许多时候,母亲为了不给我们子女增添太多的经济压力,总是大病小治或是小病不治,常常是独自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而我们也常常是忙于工作或忙于生计,而太多疏忽了对母亲身体的关心和照顾,以致于最后让母亲患上重疾难治而终。正是这样,当我每每想到此,我便后悔不已,心如刀绞,我常想如果上天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放弃自已的许多追求,抽出时间好好陪陪我的母亲,让她晚年生活的快快乐乐,无忧无虑……
在母亲离世后的这些日子里,多个夜晚我都在租住的地方梦到母亲,我常是哭着醒来,当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于是我瞪大了眼睛看着漆黑的窗外,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当这面影刚出现的时候,四周是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儿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是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有时候我问自已:我是在什么地方呢?这连我自己也有点儿弄不清楚。最初我觉得是在慈利县城住的房子里,母亲就这样一推开房门,好象是轻声说着话,向我微笑着走了过来。有时候,我又会想开了去,这是不是在慈利乡下的老家呢?我的眼前闪出一片片水光来,白晃晃的水光处还隐隐约约地照射出了母亲的模糊的身影来,这是家乡屋前的小池塘。于是我立刻感觉到,我自己是在这池塘边上,母亲的身影也是在这池塘的边上向我走来了。我又想到,当我儿时每个夏天的早晨,天刚刚亮,我就起来拿着一只鱼网,沿了这池塘走去,很认真地向水里面看着,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鱼儿在游动时,便使劲地一捞,当捞起是一只活蹦乱跳的鱼儿时,我便飞也似的跑回家,央求母亲为我煎着鱼,母亲从来都不会拒绝我的要求,总会为我做出香喷喷的红烧鱼来,那时候我便有写不出快乐。突然,我再抬头看时,我又好象看到后面小山岗上空地里刺目的朝阳———一个月前的一个早晨,母亲就独自一人静卧在这黄土坡上,永远地,永远地。想来想去,眼前的影子渐渐乱了起来。我终于也不知道究竟是不是看到了母亲。我努力压住思绪,使自己的心静下来,窗外立刻传来潺潺的雨声,枕上也觉得微微有些凉意。于是,我赶忙起来拉开窗帘,一缕清光透了进来。我向外怅望,希望发现母亲的足迹。但看到的却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排窗户,现在都沉浸在静寂中,我觉得他们的梦里面该是甜蜜的吧! 但我的梦却早飞得连影儿都没有了,只在心头有一线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从我工作的城市一直到家乡黄土岗上母亲的坟边,我暗暗地替母亲担着心:这样的雨夜怎么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这时,随随天慢慢放亮,我眼前只是一片空了,梦里的东西什么也看不到了。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了吗?我怅望灰天,在朦胧地泪光里,再一次幻出母亲的面影。
母亲终究是离我们而去了,往事的留存将会成为回忆。我也会终于明白,我不能违抗自然的法则,我必须遵从生死的规律,但是我绝不会让母亲的身影,在我的人生中出现真空。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一定会穿越这没有界限的时空,去经常看望我那孤单的母亲,希望天堂里的母亲会永远开心、快乐相伴。我更希望母亲一定要像以往一样,常来儿子我的梦中,为我点亮一盏思念的灯……亲爱的母亲,儿子祝你在天国永远幸福快乐!
(此文写于母亲生日之际,农历丁酉年七月初三)


作者简介:邓珍辉,湖南慈利人。现供职于张家界市农业委员会。

主播简介:杨痴草,湖南慈利人。语言文字爱好者。
注:文章配图由作者提供。
版权声明:本文经作者邓珍辉授权张家界读书会发布。本文所配音频经主播杨痴草授权张家界读书会发布。版权所有,盗用必究。欢迎分享转发,转载请联系小编。本平台特邀法律顾问为屈迎昕副教授。
编辑:读书君

点此链接了解投稿事宜
【公告】张家界读书会投稿须知

2019-04-05 | 热度 279℃ 全部文章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