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雅晨【玛尼堆】路边的野花不能采,路边的石头也不是随便碰的-孜珠菩提
邢雅晨
信仰是中国各民族、乃至世界诸多原始部落自然崇拜的一种普遍形式,尤以巨石崇拜为广泛。一些巨大的山石既是朝圣者赎罪的场所,又被当地的村落视为神石,特别怪石耸然,也容易引起石中寓有神灵的幻想。
山石不寻常的外貌和人们生活上的效用,往往是唤起先民崇拜它的原由。
藏族受本教万物有灵的昭示,认为即便一小块石头也是有灵性的,有灵性的物体必然有神佛的灵光,抑或被鬼魂所占据。
但凡去过藏区的人,没有没见过玛尼堆的。
那些矗立在路旁、山口和神湖边上的刻画着六字箴言的石头或是动物的骨头,大小不一、色彩斑斓,每件都倾注了心血,看上去就是精美的艺术品,特别的引人注目。
“玛尼”是佛经中六字大明咒的略称,它是藏传佛教密宗莲花部的根本真言,作为中心轴式的这六个字,概括了大乘佛法的全部价值观念和奋斗目标,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本源,涅槃解脱的大道。能证悟清净菩提心,除却一切烦恼,断除一切垢染,具足一切功德。
玛尼石刻表现的的题材十分丰富,早期是反映藏族土著宗教——苯教的一些图案,后来发展为灵兽动物类,兽头人身的神祗类,佛教经典、六字真言和其他符号类,以及佛教人物造像艺术类等诸多内容。
刻有经文的玛尼堆几乎出现在每一片藏族居民区。在寺院所在地,玛尼堆更大、更多。
玛尼堆没有固定的形状。有的呈方形,有的呈椭圆形,有的似墙形,有的似塔状。大多有一个正面,通常向东,因为面朝太阳象征着吉祥。
玛尼堆上的六字真言,被描绘成六种颜色:
第一个字为白色,是大日如来的法色;
第二个字为蓝色,是金刚持如来的法色;
第三个字为黄色,是不动如来的法色;
第四个字为绿色,是无量光如来的法色;
第五个字为红色,是不空成就如来的法色;
第六个字为黑色,是五种姓佛共同镇除一切罪恶的法色,以此预示熄灭三界众生的仇恨、嗔痴、欲望、愚昧、嫉妒和烦恼。
藏传佛教石刻造像艺术的风格类别
静态善相的造像,如佛、菩萨、度母等。
忿怒相的造像,如护法神系列中的大威德金刚、护法金刚、玛哈噶拉、马头金刚、降阎魔尊、不动明王等。
兼有善怒两种表情的造像,如密集金刚、胜乐金刚、欢喜金刚、时轮金刚等等。在护法神造像中还有怒相和善相,以及兼而有之的造像之分。
刻下的每一笔,都是一次虔诚的发愿
先祖们在山崖上镌刻佛像时首先会在一张揉制好的羊皮上按照严格的度量经绘上佛像,然后镂空其线条。于夜里用篝火将羊皮上的图案放大投射到石崖绝壁上,从崖顶吊下一人将崖面上的图案线条勾勒出来,这样就不会使造像的比例失调,等到白天再将线条进行凿刻。凿刻绝壁时所用的登临工具一般是用木材搭建脚手架。
在一些条件困难的地方则是把湿牛粪一次次地投掷在崖面,几日后冻结成“牛粪梯”,再顺其攀缘而上进行操作。
摩崖石刻上的内容就在这样特殊的方法下以阴刻、阳刻、线刻、浮雕、施彩等艺术技法将藏传佛教石刻艺术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极尽情态……
石刻文化的由来
藏族石刻文化在石器时代就已出现,而它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传说当时吐蕃王朝第32代赞普(国王)松赞干布为了选择新的国都,来到拉萨河畔。当他下河沐浴时,见水中闪烁的灿烂毫光映射到一块岩石上时显出了六字真言神秘的线条。随之,水面和岩石间又显现出吉祥的七色彩虹,并在对面岩石上显现观世音、空行母和马头明王诸佛身像……松赞王应此吉兆,于拉萨河谷建都。从此,在西藏最常见的艺术表达形式——石刻,象雨后春笋般遍及整个藏区。佛教盛行于西藏后,更加丰富了藏地的石刻文化。使这些沉默了千万年的石头从此在大自然中充满了人类文化和生活的气息。
为保一方水土,祈祷世间安泰,天花落雨般的玛尼堆遍布藏区,无论是清新的黎明、明媚的午后,还是安详的黄昏、静谧的月夜,都会看到玛尼堆旁有转经的人默诵经文虔诚走过。
那旷野里偶遇的石堆、村头庄严的石堆、路边零落的石堆、水中圆润的石堆,透着山岭冰雪的气息,闪着日月云天的灵光,成为沧海桑田中波澜壮阔的——大地经卷。
?版权声明
图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