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雅晨【独家记忆】甘露镇千年前居然是月山县还是孔子老师苌弘遇难之地-资中微生活

邢雅晨【独家记忆】甘露镇千年前居然是月山县还是孔子老师苌弘遇难之地-资中微生活

邢雅晨
资中古月山县始置于隋朝,废于北宋,存在时间近350年。经考证,古月山县治所为今资中县甘露镇,一度曾迁石铜镇(今资中月山乡)。因其月山县设置时间较早、存在年代较长,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至今尚存不少异常珍贵的文物古迹。
史载,西魏废帝二年(553)始置资州,州治所在资阳。隋开皇七年(587),
《中国历史地图集》
隋代资阳郡月山县地图
一、古月山县的历史
史载,西魏废帝二年(553)始置资州,州治所在资阳。隋开皇七年(587),资州州治由资阳县迁盘石县(今资中县),从此资中遂为州、郡治地。随后改资州为名资阳郡,郡治仍在盘石县。
隋末恭帝义宁二年(618),为招慰僚人,在汉资中地添置龙水、月山、银山县,均属资州(资阳郡)。北宋乾德五年(967),省月山、丹山、银山三县为镇,划入盘石县,故月山县设县时间长达349年之久。《太平寰宇记》(宋代乐史著)记载,月山县有南湍镇、金牛镇、赖社镇,设置清酒务(税务所),征收酒税万贯。
《资中县续修资州志》(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出版)记载:月山县治“在州东北80里……即今石铜镇”。而1997年10月出版的《资中县志》(“政区建置”)载:“月山县治在今重龙镇西五十里,五代时一度迁至今月山乡”。现在的资料均写的今资中龙江镇月山村(原月山乡)是古月山县治地。
没有资料表明月山县最早的并长时间作为治所的具体地方在哪里?
那么月山最早的县治所究竟在那里呢?
甘露古镇(古月山县城)古街
经笔者从本县甘露镇龙洞河谷崖壁上留下的唐代以来的名人题记、当地古代一些名士的游记、诗篇以及《中国历史地图集》考证,月山最早的县治所应该就在今甘露镇,唐宋时期这里已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是古月山的甘露镇迄今已有近1400年的悠久历史。
甘露镇位于四川省资中县城西沱江上游22公里,东北依山,西南傍水,古时是上通成都,下抵重庆极为繁华热闹的水码头,古月山县城所在地。至今保留着“资中第一禅林”唐代甘露寺古刹、龙洞河资中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造像(唐代)等古迹,以及孔子之师资中人苌弘、才学超凡的道人张三丰、国画大师张大千的遗迹和传说。古时甘露各码头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江中商船,往来如梭,异常繁忙,此地的蔗糖、蜜饯、茶叶、花生、枇杷等大量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经沱江运往上游的资阳、简阳、金堂、成都及下游的资州、内江、泸州、宜宾、重庆。
2012年5月,这里的特产枇杷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称号。
甘露古镇
通往沱江码头的石阶
在距离今甘露场镇仅三公里许的龙洞河谷崖壁上留下的唐天宝十年(751)摩崖造像,是现在资中有确切年号县境内最早的摩崖造像。还留下了唐天宝十年(751)以来的一些名人题记。摩崖造像共有两龛,分别为唐代和宋代的作品。
第一龛刻于唐朝天宝十年(751年),里面有弥勒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和两个胁胁侍菩萨、两个弟子,一共七尊造像。其石窟两边题记曰:“三世佛一龛,资阳郡月山县录事王惟什、李知跃、蜀郡客宋元贞、智泉众待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诸王公主郡县官僚,历劫师僧,……天宝十载(751)岁次辛卯壬子十八日巳巳功果。朝议郎行月山县令上柱国江元礼、承奉郎行主薄张敬、朝议郎行丞成茂钧、文林郎行尉王承晓”;“……舍财装彩阿弥陀佛……本郡陈留宣郎”。题记表明唐代月山县令江元礼、县录事王惟什、县主薄张敬、县丞成茂钧、县尉王承晓等县级领导班子到此一游过。
甘露龙洞1号窟摩崖造像
两侧有反映北宋月山县的石刻
第二龛刻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里面有药师佛一尊、胁侍菩萨两尊、力士两尊、供养人两名,共七尊造像。其石窟有题记:“右造作弟子军院杨宗颜同现在母亲句龙氏,同发心愿给补重妆銮修,功德齐备。……时以甲子天圣(北宋仁宗赵祯年号)二年(1024)五月四日庆瓒记耳……”。这些题记证明龙洞河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已是地方官宦和骚人墨客访古寻幽的览胜之地。
清朝年间资州州牧赵遵律(河南偃师人)及张邦伸(汉州人)、张怀洵、张怀溎(资州珠江书院生员)、唐德襄、张怀清、戴昶(中江人)、张怀渭(资州珠江书院生员)等众多清代名士留下了赞美甘露八景:《甘露门》、《界泉》、《龙洞》、《珠江》、《风山》、《金带桥》、《筼筜谷》、《众妙峰》的许多诗篇。他们的诗词、游记、碑记、题记中多处都提到了“月山”地名,证明直到清朝年间当地名称仍是叫“月山”。
甘露龙洞2号窟
反映北宋月山县的石刻
二、古月山县苌弘的传说及文化遗存
由于古镇经贸的繁华,清代嘉庆二十年(1815)建成新街,街口石牌坊(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受损后被撤除)清人留下的石刻对联:“新启市场,云曼星繁诸品聚;交通水路,樯连车拥万商来。”另一联曰:“此间距珠水上游,占得雄区开列土;是处接锦江远派,分来春色满新街。”清末民初,一些官吏富贾还建有不少中西合璧的私家花园,由此反映出了历史上甘露的繁华景象。
上面联语中“珠水”的来历是,旧传周朝贤大夫资中人苌弘毕生尽心竭力扶正周室,却为诸候所忌,周敬王轻信谗言,将苌弘治罪,他避难于蜀中的甘露龙洞河一带,却仍遭奸臣派人秘密追杀,苌弘英勇不屈,剖腹自尽。后人遵照他的遗嘱,将其鲜血密封窖藏于龙洞岩穴里,三年后取出见大夫的血已凝成一颗澄碧闪光的宝珠,因不慎珠坠地滑入龙洞河,随波逐流径直滚进沱江,顿时霞光冲天,从此经资阳县进入资中境内的这一段流域,被称作“珠江”。成语“碧血丹青”和“碧血化珠”也由此而来。
进入甘露镇的古石桥
资中古称资州,据《资中县续修资州志》载:“龙泉洞(即龙洞)在州西北六十里,前有瀑布下注,龙潭深不可测”。龙洞河有一大一小的天然崖洞,大的崖洞可容数百人,至今里面有许多钟乳石。小的崖洞能容近百人,中央有一方池,盛满清澈透明的泉水;洞的右下方壁上另有一个小洞,其出口在山的另一端悬崖壁之上,当地传说,当年春秋末期周朝大夫、孔子之师苌弘隐居龙洞河的每天晚上就在里面休息。
史料记载,唐代高僧无几仰慕苌弘,曾来龙洞河修身养性。明代道家一代宗师张三丰真人(别名山风子、辽东懿州人)游历华南、西蜀来到资中,也曾在龙洞河居住,并于明辛丑年(1421),在此题赞颂苌弘的崖壁诗:“无价明珠一颗,光吞法界尘沙,圣凡人物天地,流通点滴何差。”其诗文至今依稀可见,是研究苌弘生平事迹的宝贵资料。
远眺甘露古镇神秘的龙洞河谷
清代嘉庆壬戍年(1802)资州直隶州州牧赵遵律游历龙洞河后写诗曰:“狰狞怪石老龙盘,洞口泉飞夏月寒。疑有忠魂消不尽,泪河泻作怒潮看”;“苌公一去二千年,鸿飞泥印犹留传。只今寂寞资江岸,夜深仿佛闻诵弦”等诗句。还在龙洞正上方和左侧岩壁上题写了“仙迹宛然”、“云泉”大字,现字迹仍十分清晰。并写下了《游龙洞记》,石碑至今尚存于甘露镇东郊的甘露寺(始建于唐代,系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游龙洞记》反映了周大夫苌弘隐居龙洞河的事迹,也是研究苌弘难得的历史资料。
清嘉庆壬戍(1802年)
资州直隶州州牧赵遵律书“仙绩宛然”
赵遵律的《游龙洞碑记》和他的一些诗文以及清代当地名士张邦伸(汉州人)、张怀溎(资州珠江书院生员)、张怀渭(资州珠江书院生员)、戴昶(中江人)、唐德襄等游甘露八景之一“珠江”的诗句,也都反映了周大夫苌弘精忠报国,坚贞不屈,勇敢自尽,“血化碧珠”的事迹,是研究苌弘难得的历史资料。
甘露龙洞河“龙泉洞”,也曰“龙洞”,为古甘露八景之一。龙洞河除了摩崖石刻造像外,狭谷中旧有座古寺庙,名般若寺,俗称菠萝寺,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6),清雍正甲辰(1724)僧正月增修,寺院规模宏大,环境幽美,香火旺盛。这里极为清静幽邃,其沟深谷长,谷底怪石嶙峋,流水潺潺。两岸山势险峻、峭壑阴森,绿树叠翠,泉水叮咚,无数野花点缀绿草丛中。一挂瀑布,直泻而下,如珠帘倒挂,似银雾腾空。天空中不时飞翔着的小鸟,鸣声清脆,婉啭悦耳。
离甘露古镇仅一公里的广济山中,至今保存着一座规模宏大、建筑雄伟的千年古寺甘露寺,据资中县《续修资州志》记载,为唐代僧人真德募款修建。现存建筑保持了明代风貌,寺山门石坊上至今保留着明代刑部郎中邑人孙宏轼题名的“资中第一禅林”横额。
1973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甘露寺明代大雄殿
其大雄殿内的十二幅壁画为“十二圆觉朝眦卢图”,每幅高2.6米,宽3米,约8平方米。画面采取平图与凹凸雕塑结合、彩绘与重点嵌金结合,线条细腻有力,色彩鲜而不俗,轮廓清晰逼真。从壁画的题记得知,这组壁画绘制于明代成化十六、七年(1480—1481),系资中、资阳县两地的善男信女捐资请民间画匠所绘,是四川省寺庙中稀有的明代艺术珍品,也是研究明代工艺美术和社会生活面貌的难得的实物资料。据说,在大雄殿的正梁之上,过去还藏有一件张三丰绘的墨龙图,历代方丈将之视为“镇寺之宝”,代代相传。据《资州揽胜》一书载,此墨龙图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
甘露寺明代壁画
世界著名画师张大千在即将离开祖国大陆前的1948年秋,专程前往甘露古镇参观了甘露寺的明代壁画和孔子老师苌弘的修身养晦处—龙洞。他将资中甘露寺的壁画与敦煌莫高窟同类题材的壁画进行比较,认为甘露寺明代壁画具有南传佛教的画法,与敦煌壁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千还挥毫写就一幅巨型书法作品“题画小诗”,据悉,它是张大千艺术生涯中少见的巨型书法,也是大千先生作于祖国大陆的最后一件墨宝,这件国家一级文物,现存于资中县博物馆。
2011年10月,甘露镇已纳入资中县文江省级新农村示范片AAAA级景区规划范围。
清嘉庆壬戍(1802年)
资州直隶州州牧赵遵律书“云泉”

甘露寺明代石牌坊
甘露镇(古月山县城)古四合院民居
宋国英 文/图
更多精彩等你哦!
联系方式微信号:zzww0832QQ号:1533157263
欢迎微友们爆料
N

2019-04-01 | 热度 405℃ 全部文章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