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雅晨【父母学苑】一个17岁自杀女孩成就了“真正意义的家”-曦予教育
邢雅晨
1
1
1
一个家庭可以说就是一个小小的国家。
这个国家有着自己的疆土,每个家庭的成员都是这个国家的公民,所以都有责任捍卫这个小的家园的完整性和不受侵犯。
来自外界的侵犯,如歹徒入室,家庭成员自然会万众一心奋起反抗,这大约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经常的情形是,小小家园的边界是被家庭成员自己侵犯的,这就是一个心理上的问题了。
1
2
1
以下就是一个具体的案例。
父亲陈先生是某政府机关的处长,母亲姚女士是一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医生,女儿佳佳十七岁,是某重点中学的高二学生。
女儿因为跟同学闹矛盾几次试图自杀,学校老师建议看心理医生。
佳佳从上初中开始就情绪低落,经常在家里和学校里为一些小事生气,学习成绩也逐渐下降。
最近自杀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跟一位女同学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口角,而且事后那位女同学还公开道了歉,但佳佳就是想不通,偷偷去买了安眠药想自杀。
佳佳给我的印象,是一个胆怯的、自我评价过低的女孩,我的经验告诉我,这样的性格的形成,是跟家庭气氛紧密相关的。
我要这一家三口分别谈谈每天家里的日子是怎么过的,气氛怎样。
佳佳先说:
爸爸很早就出门,晚上一般会吃了饭才回家,回家会很疲惫,洗洗就睡了;
妈妈工作也很辛苦,回到家里就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经常累得唉声叹气的,有时候连自己倒杯水的力气都没有,还要我或者保姆给她倒;
我自己也是早出晚归,回到家里话都不想说,看看书就躺床上去了;
如果是节假日,大家也不出门,在家各自用自己的方式休息,互不打扰,整个家庭就像一个疗养院,大家都像是伤病员。
我听着她的描述,无奈中透着有趣,就笑了笑。
妈妈接着说:
当医生辛苦,这你是知道的,一天忙碌下来,回家就想休息,有时候真的到了吃饭都没力气的程度。
我觉得这没什么啊,家就是休息的地方嘛。
如果在家还要像在医院那样精神抖擞,那样硬撑着人迟早要垮的!
程先生同意妻子的意见。
他说:
我在政府机关上班,也是成天忙得不像人,回到家就希望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
好在现在有保姆,不像以前那样必须烧菜做饭了。
说完低下了头,似乎在治疗室里都无法掩饰工作带来的疲惫。
我又问佳佳,你的情况呢?
佳佳说:学校有很多烦心事,我回家也什么都不想说,什么也不想做。
说完叹了一口气,开始旁若无人地玩弄手机。
我问陈先生,刚才你提到了烧菜做饭,能不能告诉我,一般情况下下班后你会在菜场买些什么带回家呢?
陈先生苦笑了一下说,基本上是熟食或者半熟食的东西,简单加加工就可以放到嘴里去。
我看看姚女士和佳佳,她们分别会买些蔬菜瓜果回家。
我接着说,刚才我们谈到了大家会在菜市场买一些物质的东西回家,这些东西拼凑出来,就可以变成我们三个人享用的美食。
吃这件事,可是家庭生活极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现在想问问,除了物质的,包括刚才提到的那些食物,以及冰箱、电视、空调、电脑等等,你们三个人还分别从外面带了什么精神的东西回家呢?
三个人面面相觑,似乎不太明白我说的是什么。
我接着解释,假如一些心理的东西是可以携带的话,佳佳,你能不能告诉我,爸爸是带着家之外的什么心理状态回家的呢?
佳佳真的很聪明,略想了想,就回答说:
心理压力,除了压力还是压力。
陈先生听了,再次苦笑着说,也对,也对,但我也没办法啊。
我再问佳佳,那妈妈呢?
佳佳想都没想就说:
她带回来的是疲劳、焦虑和郁闷。
每天看到她那个样子,我好的心情都会变坏。
姚女士听了面露尴尬,目光转向一边,什么也没说。
我就问姚女士,你觉得佳佳带回来的是什么呢?
她想了想说,她一个孩子,带什么回来都是应该的。
言语中充满了宽容和慈爱,这让我这个外人都感觉到了温暖。
如果家里成了心理垃圾场,那一定大家都不会舒服,也不会休息得好。
我们怎样可以不带垃圾,而带一些好玩的东西回家?
陈先生这次没有苦笑,他想了想说:
这个主意倒不错,工作的压力永远在那里,回到家愁眉苦脸丝毫不会减轻压力;
反而会把压力传递给家人,她们受到了压力,也许还会把压力反弹回来。
比如对我也作一脸苦相,我的压力就只会变得更大。
反过来想,我如果回家就把一切外面的压力置之脑后,高高兴兴地享受天伦之乐,那么压力虽然没减少,但我自己应对压力的功夫一定会增加的。
1
3
1
三个星期以后,我们再见面,佳佳抢着说家庭的变化:
爸爸回家之后,兴致勃勃地做一个拿手的菜,虽然有保姆,但他的几样绝技保姆却不会,做完之后,一家三口加上保姆上桌开吃,在赞美声中陈先生喝一点小酒;
妈妈回家之后,不再躺在沙发上,而是到处看有没有可以帮得上忙的地方,她惊奇地发现,做点事情也是很好的休息;
佳佳自己则负责在屋子里弄点声响,要么播放CD,要么一边弹着钢琴一边引吭高歌。
又过了两周,佳佳单独来找我。
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正式谈过她自杀的事情。
在话题被引到了这一点之后,佳佳脸上露出了些许微笑。
笑着谈及死亡,这可有点不寻常,这让我既高兴,又有些担心。
高兴的是也许她现在心里想到的死,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
担心的是,她是不是还有什么想不开呢?
佳佳很快就打消了我的疑虑。
她说,以前从早到晚、从学校到家里,神经都绷得紧紧的,没有一刻放松的机会,人就自然变得很敏感。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以前生活的环境之间没有差别,所以没有层次感,混混沌沌的,不知道在什么环境该怎么言谈举止。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即使是在学校有些不愉快,我也清楚地知道一放学,就有家中的轻松愉快等着我,所以就越来越不把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当回事。
1
4
1
这里还有一个反面案例。
妈妈下班回家,看到儿子正在看电视,忍不住怒吼:“前三名都考不进,还有脸看电视!”
17岁的少年一肚子憋屈:“我不过是刚回到家,看到电视开着,就凑上去看了几眼。再说,我已经很努力了,干嘛老和我过不去?”
妈妈继续歇斯底里地大吼:“我告诉你,我不会给你第二次考大学的机会,你要考不上大学,我就打断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也没关系!”
家里的阴云密布,让少年的内心憋屈得像一座火山。他想出去喘口气,刚走到家门口,突然看见鞋柜上有一个榔头,火山一下子爆发了。他失去了理智,操起榔头,冲进屋里,朝妈妈的后脑勺重重地锤下,妈妈应声倒地,地上一片血泊。
这是发生在浙江金华的一起真实案件!
是什么导致了这起人伦悲剧?有人说,是应试教育的重压;有人说,是感恩教育的缺失;也有人同情这个少年,说“他的母亲管教未免太严”。
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小编总觉得还有另外一些原因。
听一位医生朋友说过一个病例:一名健壮的男青年,平时跟正常人没什么两样,可是开车的时候,他每过一会儿,身体就会向一侧抖动一下,旁边的人看了都害怕。十几年来,青年多方求医,却不见效果。
原来,在他7岁时,有一天在学校受了委屈,回到家一直哭。父亲回来见此情景,不但没有安慰,还非常生气,把手提包往沙发上一扔,面目狰狞地冲上去做了一个要踢孩子的动作。虽然没有真正踢下去,孩子却被吓得不轻。从此,他每过几分钟就抽搐一下,一抽就是十几年。
爸爸回到家的一个动作,埋下了儿子一生的阴影。
回到金华的悲剧,应试教育重压、感恩教育缺失都是事实,但如果回到家的那一刻,那位妈妈不是那么气急败坏,这起悲剧极有可能不会发生。
1
5
1
每一个人在进家门前,都有必要管理一下自己的面孔。把疲惫、愠怒、忧愁的表情卸载,更新为轻松、愉悦与舒展的脸庞。
首先,关心一下自己的面孔。
回家前,先用随身的镜子看看自己的脸,我们是否不小心把坏情绪带回来了?
如果发现自己脸色不好,不如先给自己一个微笑,即便只是刻意的嘴角上扬,也会给人的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加州大学心理学博士莎拉·普莱斯曼表示:“在经过同样的压力测试后,被要求面带笑容的受试者,心率下降得更快,压力也减轻得更快。”
人一旦有了笑容,愤怒的、抱怨的、忧愁的话常常就说不出口了,即便是糟糕的消息,脸上的笑容也会让听者觉得“这不是什么要命的难题”,反而会往积极的方向去想事情。
看过一篇很感人的文章《把笑容带回家》:母子都在为上大学的学费发愁时,父亲回家笑着说“我下岗了”;父亲出去找工作总是碰壁,但每天回家,他都笑着说“差不多了”;父亲做工时受了伤,回家依然笑嘻嘻的,说“没事,没事”。最终,一家人就靠着一辆三轮车,攒齐了学费。
如果发现自己的面孔很糟糕,又笑不出来,不如先让自己舒服一些,别着急回家。
可以在小区的椅子上坐一下,嚼一块口香糖,或是把车停好,听一下电台的节目……总之,以令你感到舒适和放松的方式,休息片刻,补充一些能量。先让自己OK,才有能力带领全家人OK!
然后,关?心一下家人?的面孔。
人心情不好,自然就会写在脸上,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如果发现家人的面孔不小心带了坏情绪,我们不能要求对方“你要笑啊”,而是应该放下手头的事,及时地给予关怀,这样许多大事都会变小。
日本的男士工作很拼命,一位年长的日本朋友说,无论他在外面多累多不顺心,只要一回家,看到妻子和女儿微笑着说“欢迎回来”、“辛苦啦”,所有的疲惫都会烟消云散,工作的事情再复杂,他也觉得没什么好抱怨的,因为他能够感受到家人对于他这个一家之主的关心与感谢。
有的孩子一回家就摔门,或是一言不发,其实这是孩子希望获得注意和帮助的方式。这时候,父母很可能会因为孩子的糟糕表现而大发雷霆,从而忽视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如果给予孩子适当的关心,你会发现,孩子的表情会很快变得缓和、舒展。
家人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一个人笑了,其他人也会受到感染。回家时的一个笑容,就是带给家人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