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雅晨【王哲专辑】王家豆腐坊的传奇故事-蓉城文学

邢雅晨【王哲专辑】王家豆腐坊的传奇故事-蓉城文学

邢雅晨 王家豆腐坊的传奇故事
作者:王哲

“一个黄豆圆又圆,磨成豆腐卖成钱,生意最好王家店,小小生意赚大钱……”这是洗鱼沟的小孩上学时传唱的歌谣,这也是我家与豆腐不解之缘的真实写照。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爸偶然接触了豆腐制作行当,从此演绎了我们一家与豆腐的传奇故事。
事情是这样的,土地承包到户后,激发了农村的无限活力,大家舍得把汗水和心思花在土地上,吃饱穿暖没有问题。可我爸没事爱思考,一次他听表叔说进城帮人拉货能挣钱,便萌发了去县城的想法。当时,我妈有点犹豫,但我爸两句话便把她说得心服口服,一句是家里地少人多,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和劳力,另一句是村头的谢二娃都能进城骑摩的挣钱,我就不相信干不过他。

我妈心里明镜似的,地少人多是事实,那时候我爸年轻力壮,凭他的劳力,一亩三分地的农活根本不是他的“下饭菜”。另外,我妈也是干活的一把好手,还有我姐初中毕业后不想念书了,闲赋在家,一家的劳动力特别“富余”。其实,这都不是问题,关键是我爸提到了谢二娃,这个人曾经死追过我妈,我爸心里堵得慌。不过,当我爸出现在我妈视线中后,她便主动“弃暗投明”跟了我爸。我妈知道,我爸在和这个叫谢二娃的人叫劲呢。
我爸进城后,按表叔的建议,买了一辆三轮车在农贸市场帮人拉货。进货的人有开餐馆的,这些人采购了蔬菜、粮油、调料等货物后,就请三轮车的把东西拉到指定地点,然后给三轮车师傅一点脚力钱。我爸这个人舍得下气力,很多货主乐意找他拉货,半年后我爸“拉拢”了一些经营餐馆的客户。我爸脑子灵光,他发现很多每天餐馆都要进一种食材,那就是——豆腐。

豆腐有什么魅力?为什么餐馆对豆腐情有独钟呢?通过观察,他发现豆腐不仅可以制成红烧豆腐、麻辣豆腐、清炖豆腐、麻婆豆腐、凉拌豆腐、炝炒豆腐、豆腐烧鱼、豆腐烩肉等等,而且以豆腐为原材料衍生出的菜品还有卤豆干、拌豆干、臭豆腐、炒豆豉……豆腐在厨师的手里真会变魔术,可以烹饪出几十上百种美味菜肴。
我爸琢磨出了其中的奥妙:豆腐价格便宜,味道鲜美,客人喜欢点,厨师乐意做,老板赚钱多。
这时,一个叫杜传志的人改变了他的命运,也改变了我们家的命运。杜传志是我爸的房东,精通做豆腐的手艺,两个儿子考取大学在省城安了家,没有人继承他的衣钵。平时,我爸在休息的时候喜欢与杜师傅搭讪,有事没事爱搭把手,杜师傅喜欢他,经常送豆腐给他,这让我爸省了很多买菜的钱。一来二往,两手亲如一家人。这天,两人一顿酣酒后,杜老爷子很高兴地把我爸收成了干儿子,而且还准备把做豆腐的手艺传给他。

这是我爸梦寐以求的事情,他一直“垂涎”着老爷子的手艺。
我不知道当初我爸为了学到做豆腐的手艺动过什么“歪心眼”没有?反正,杜老爷子毫无保留地把一门精湛的手艺完完全全地传给了他。后来,杜老爷子去省城跟儿子享福去了,他把豆腐坊盘给了我家。于是,我爸把我们接进了县城,开始了做豆腐的营生。
我们进城后,我爸把土地交给了邻居家打理,一家人专注地念叨起“豆腐经”来。我是家中唯一的男娃,承担着传宗接代的“重任”,所以,我爸要我为“光宗耀主”而读书,对于做豆腐的事,让我“欣欣赏赏”就是了。我姐的嘴巴却翘得老高,说,重男轻女,每次我爸一句“谁叫你读不得书哩”她便乖乖干活去了。其实,我和我姐的关系很好,我每次做完作业便偷偷地帮她干活,即便那时她和市场上一个小胡子谈恋爱,我都没有当“叛徒”,从来没有在爸妈面前揭发过她。

加工豆腐,我爸我妈负责买豆子、择豆子、泡豆子、磨豆浆、滤豆渣、点豆腐、榨豆腐、包豆腐、切豆腐……我姐负责打杂,哪里忙不过来她就到哪里帮忙。每天凌晨四点,做好豆腐后,我爸便将豆腐拉到市场,然后我妈和我姐摆摊销售。开始,我们家的生意没有上规模,但因为我们做的豆腐品质好,购买的人多,便开始做起了专业批发豆腐行当。
经过十年的打拼,我家的豆腐在县城小有名气了。再后来,我爸买下了杜爷爷的宅子,名正言顺地挂起了牌子——王家豆腐坊。最让人欣慰的是,现在洗鱼沟经常响起孩子们的顺口溜:“一个黄豆圆又圆,磨成豆腐卖成钱,生意最好王家店,小小生意赚大钱……”
这就是我家与豆腐的传奇故事。
(文中插图选自网络)

2019-03-26 | 热度 295℃ 全部文章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