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雅晨【王艳健康心理】父母必读——儿童常见心理异常行为及应对方法手册-王艳健康心理工作室
邢雅晨
拖延症最近,很多家长们为学龄前宝宝的异常行为而烦恼。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的情绪、情感虽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皮层下中枢的活动仍占优势,所以,学龄前儿童的情绪易激动、不稳定,常会发生一些异常举动,常见的有:
1
攻击行为
儿童已经开始独立并且知道自己的需求,但还不知道如何表达感受,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就采取毁坏物品或者大吵大闹的行动,常表现为赖在地上、踢腿、挥舞手臂、大声哭闹,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
专家建议,不能随意惩罚这种闹情绪的幼儿,要尽可能转移孩子注意力,事后给予安抚。并告诉他们这样的行为是对的。
2反抗行为
宝宝对家长提出的要求总回答“不”,这种行为是自我意识独立的一种表达方式,属于正常发展的表现。家长应予理解和尊重,适时地进行引导,这一阶段会很快度过。
3
遗尿、咬指甲等
5岁以下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对于经常有遗尿现象的孩子应耐心寻找原因,努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先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一个5岁的男孩,最近一个月2、3天尿一次床。家长带孩子做了相关的检查,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案例二:一个3岁半的女孩,在幼儿园尿频,去厕所却没有尿或只有一点点。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也没有发现异常。
原来,男孩的父母关系紧张,准备离婚。孩子虽然表面上显得若无其事,心里却十分紧张和焦虑;女孩则在家一直没什么规矩,为所欲为。上幼儿园以后,不适应规律的生活,出现了上述的情况。
解决办法:
外界的持续紧张性刺激是造成遗尿和尿频的原因之一。偶然的尿床和尿频不必惊慌。
但是特殊事件和环境诱因与遗尿、尿频有关联,这种情况孩子发病年龄一般在10岁以下,个体的心理咨询或治疗要么无效,要么只是有所缓解。彻底解决方案是环境和养育方式的彻底改变。
咬指甲和吮手指的行为,是婴儿与生俱来的反应,它能给孩子带来安全和满足感。吮指和咬指甲多在安静、寂寞、饥饿、睡眠、身体疲倦而自寻安慰时出现,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
这些行为本身不是大毛病,也不是创伤性的,但如果持续存在还是与正常行为有偏差。
大人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可以通过抽烟,下棋,购物等来缓解焦虑。孩子的资源比较少,能自由支配的主要是自己的身体。
吮吸手指,是给自己进行自我安慰;啃指甲、拔头发等是某种意义上的自残行为,心里应该有更大的不如意,自卑。
解决办法:
当家长发现孩子有这些行为时,当务之急不是让孩子改掉坏毛病,而是查找原因,尽量把干扰因素去除,孩子就正常了。例如:主动带领孩子做些有趣的活动,来丰富孩子的生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当然,对于孩子好的行为,家长要鼓励孩子;对于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家长要采取一些惩罚措施,但避免打骂孩子。因为打骂孩子之后,孩子可能不仅改正错误行为,甚至可能变成一个不怕任何打骂的“皮小孩”。惩罚措施最好是能触动孩子的心灵,才为有效。
4
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5
退缩行为
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6
自慰
对孩子而言,自慰是自我安慰的意思,与成年人的性自慰是两回事。
在幼儿园,每个班都会有1、2两个孩子出现这种行为,女孩多于男孩。有的是午睡时用力夹腿,有时摩擦双腿,也有的孩子在椅子角或玩具上蹭。男生更多的是玩弄小鸡鸡。
其实,这种行为和前面说的啃指甲等行为有类似的地方,都是将注意力转移到身体上,以缓解无聊或紧张的情绪。
解决办法:
发现孩子这种行为,不要打断,也不要斥责。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提起这事,即不要负强化,也不必“跟孩子谈谈”这种正强化。
你需要去审视孩子的成长环境,你的养育方式和与孩子互动的方式,以及孩子本人正在形成什么样的观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等。如果你看不出什么或不知怎么办,最好向专业人士咨询。
7
恋物
经常有家长问:孩子总是抱着固定的玩具或物品,是恋物吗?正常的孩子异常的孩子
抱着玩具时是开心的
为了缓解紧张、恐惧而抓住依恋物
抱持的玩具别人可以碰
对玩具有些讳莫如深,不许别人碰
抱着具体的玩具,有具体的功能
抱着妈妈的睡衣或手绢,用过的枕巾,围嘴等触感柔软的东西
对玩具不专一,喜新厌旧
非常专一,即便玩具脏了,有损坏,也不放弃
解决办法:
如果家长怀疑自己的孩子恋物,建议如下:
?不要斥责或笑话孩子,更不需要强行抢走孩子的玩具。
?不要助长这种行为。有的家长在孩子恐惧、焦虑时就给孩子一个玩具,告诉孩子它会保护你。孩子学会自我安慰和利用外物来安抚自己是两回事。前者是自信和乐观,后者则恰恰相反。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拓展玩具的角色和功能。扩展孩子的想象力,增加乐观、安全的内容。
?家长自身尝试寻求专业心理帮助。通过家长的自我发现、自我提升和养育方式、养育态度的调整变化,消除令孩子产生异常行为的紧张环境或事件,进而去除异常行为。
8
拖延
拖延磨蹭、拖拉、不能准时,现在被统一称为拖延症。从行为的角度来看,明明能够做到却故意磨蹭,无非两个原因:
1、缺乏动机,不愿意做这些事。
2、惧怕结果,害怕事情结束。
解决办法: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拖延,建议如下:
?检查是不是自己太急了,不够耐心。在假定孩子有意拖延之前,先看看孩子是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调查孩子的动机。为什么父母要求属于正常,孩子能力也足够的情况下,明明能做到却不愿意,不想做。这涉及到动机问题。
9
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不集中与拖延行为类似,当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时,他不会拖延,也不会注意力涣散,而是非常麻利,非常专心。
解决办法:
当家长认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时,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考察:
?孩子的年龄。当孩子年龄尚小,大脑发育还不完全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较短。
?孩子的动机。这一点与之前的拖延行为一样,事情的难度,枯燥度,孩子的能力、意愿等都要纳入考虑范围。
?环境的干扰。在需要孩子安静、专注地做某件事时,尽量去除环境噪音(如电视声音太大),环境骚动(如周边的人活动过多)以及他人的干扰(如给孩子递水,问孩子饿不饿,写完了没有等等)。
前面讲的都是在行为层面上去考察孩子的注意力。有一种注意力不集中反映了孩子深刻的心理不稳定状态,要特别引起家长重视。
10
入睡困难
10岁以上的孩子如果入睡困难,基本上能说得清楚原因。10岁以下的孩子则多少无法自己说清楚。年龄越小越只会找借口,怕黑,要喝水,要尿尿,外面吵等等。很多家长也就相信了这些借口。
解决办法:
偶尔的睡不着可能是玩得过于兴奋,经常睡不着则一定有深刻的原因。家长可以试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改进:
?首先排除身体原因。
?最好每天都固定时间做睡前准备。
?家长平时再忙,也不要占用孩子的睡觉时间与孩子玩。孩子最好能在9点以前睡觉,早上6点半或7点起。陪孩子一起安然入眠,同样能建立起孩子对你的亲密、信任、喜欢、安全的关系。
?让孩子难以入眠的紧张情绪,常来自于家庭气氛中的不安因素。例如:父母的不和,或老人与父母意见不一。
11厌食、挑食、贪食
很多孩子小时候都有挑食或不吃饭,家长追着喂的问题,这大部分要归因于家长的养育方式。
解决办法:
?吃饭定时定点。即便孩子小,吃的东西与大人不一样,也尽量在同样的时间家人坐在饭桌旁一起吃。
?零食或三餐外的辅食要符合营养需求,而不是哄孩子不闹的手段。
?有些孩子挑食是为了获得妈妈的照顾,满足自己对妈妈的渴望。这是提醒妈妈要增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提升亲子关系。
?建议家长尝试一下“不吃不等”,让孩子饿一次。
?家长要营造温暖快乐的“餐桌文化和氛围”,让吃饭变成视觉、味觉、情感关系等全方位的家庭幸福事件,让孩子愿意、喜欢参与。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部分文字美图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心理咨询专家介绍
王艳:心理学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子勋后现代整合技术山西督导小组特聘督导师,山西省“十大杰出知识女性”。近年来多次主持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和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并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王艳健康心理工作室介绍
地址:太原市坞城路115号(山西职业技术学院院内)
微信号: xxwy1959
QQ:583145674
个体咨询预约电话:13834637793(可以直接加微信)
网址:
长按二维码就可以关注我们了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