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雅晨【王艳健康心理】你的孩子有不良行为吗?-王艳健康心理工作室

邢雅晨【王艳健康心理】你的孩子有不良行为吗?-王艳健康心理工作室

邢雅晨许多父母和教师都曾因儿童的一些行为而烦恼,如有的儿童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时候小动作不断,讲闲话,做鬼脸,下课时候哄哄闹闹,经常出乱子,有的甚至发展为逃学、说谎,欺骗等品行性问题行为。有的儿童沉默寡言,孤僻离群,有的则敏感多虑,胆怯怕事,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严重的会发展成情绪性为……。虽然有这类行为的儿童是少数,但常常给学校、社会、家庭带来许多麻烦。
值得重视的是,有不少家长和教师对儿童问题行为缺乏科学的认识,因而在对待问题行为的态度和处理方法上,往往是不恰当的。如感情上的厌恶,方法上的简单粗暴等。这不仅不能使问题行为得到改善和纠正,相反会使问题行为加剧发展和恶化。
什么是问题行为?
儿童的问题行为,是指那些障碍儿童身心健康、影响儿童智能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问题行为是和正常行为相比较而言的。在行为的发生和行为的机制上,两者并无明显的区别。确定是否属于问题行为涉及到判断问题行为的标准,而这种标准的制订是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的。因此,判断儿童的行为时,要持慎重态度,特别要注意下述儿点:
(一)年龄阶段、社会要求与问题行为
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而儿童的生理、心理和行为表现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要确定哪些属问题行为,只能把所表现的行为与该年龄阶段的正常发展状态和家庭、学校、社会的合理要求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才能作出比较合乎实际的判断。象活泼好动是学前期儿童的正常行为。如果十二岁的初中生在上课时仍经常不专心听课、不断地做小动作,或学前期儿童不爱活动、沉默寡言,这就是不符合年龄阶段正常发展的行为。此外,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社会形势、社会风气和文化条件不同,它们的社会行为准则也不同,评定的标准也有差别。
(二)问题行为的普遍性、偶然性和稳定性
国外的许多心理学家曾作过问题行为在学校中具有普遍性的估量研究。美国一个县城的教育部门,曾根据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鉴定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是:在不同的学区中,小学生和初中生在情绪上严重失调的比例是5%—35%。在这些情绪上严重失调的孩子中,有30%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25%好吵架,不能完成作业;24%不合群,脱离集体;16%神经过敏,15%注意力极为分散,其中还有较小的比例属于抑郁和小心谨慎,对学习无兴趣等。如果把衡量问题行为的标准从情绪上严重失调、障碍身心健康等方面扩大到缺乏积极性时,则问题行为的比例也就随之大大地增加。在一个四年级班上的调查结果,55%的儿童都被列入有问题行为的范围。
那么这些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家庭的不良影响和教育是儿童产生间题行为的主要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对查出的具有较多问题行为儿童的家庭情况作了简单分析:有父母离婚、父母离婚后重组家庭或父母不全的,有教育不力,对孩子苛求,经常打骂孩子的,父母不能作出榜样的,对孩子过于溺爱、放纵,百依百顺的;父母忙于自己工作,或分居两地,无时间和精力对孩子管教,任其自然发展的。一这样的家庭对孩子缺乏正常的爱和教育。父母给孩子爱的份量不仅要恰当,而且应以儿童情感的需要为依据,不能以满足父母的需要为条件。过多或过少的爱都会妨害儿童的情感和心理正常发展,导致问题行为的产生。在当前提倡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的情况下,更要重视对独生子女的正确教育。
其次,学校生活和学校教育中的一些不良因素是产生问题行为的直接原因。
儿童的间题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习成绩不良和在教师、同学中遭到冷淡、集体活动中受到排斥所致。造成这种情况往往与学校工作有密切关系。如学校的教育计划是否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对智力发展较好的学生,能否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以及对差生是否做到因材施教,要求学生遵守的纪律和行为规则是命令式的,强制性的,还是有认识基础的,出自儿童内心需要的;教师的教育方法是民主的、说理的,还是粗暴的、激烈的,甚至动辄就训斥和变相体罚,对儿童的间题行为从了解动机入手,不同性质的行为根据不同儿童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还是简单生硬,不分青红皂白“一刀切”的方法,对问题儿童是满腔热情地关心、同情、尊重儿童自尊心的态度,还是冷淡、嘲讽或厌恶……。
再次,不能忽视社会上的资产阶级思想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这是问题行为的诱发因素。儿童生长在特定的社会中,从思想到行为无一不是社会环境的反映。又因儿童知识和生活经验缺乏,模仿性强,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儿童居住的区域和条件,父母的职业和文化水平,以及学校周围的环境都与问题行为的多寡相关。居住在拥挤的、人口密度大的街道,父母文化水平低,学校紧靠市场、集市贸易区或摊贩等地区,问题行为的数量相对比较多。
儿童具有强烈的交友和社交需要,但不良友伴的骂人、打架等粗暴行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的儿童在校外还结成“拜把兄弟”或组成小帮派,互相激励和支持干坏事。广播、电影、电视节目、文艺作品等都对儿童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如武打影片和武侠小说中的惊险动作,适合儿童好动和探索的特点,看过影片后,学校中伸拳头打架的行为明显增多,个别学生还离家寻师,有的还从高墙往下跳,造成骨折等结果。由于儿童辨别是非能力较差,不善于分析行为的真假善恶,而是从好奇心和兴趣出发,作形式的欣赏和模仿,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启发教育,就会产生不良的消极作用。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部分文字美图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心理咨询专家介绍
王艳:心理学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子勋后现代整合技术山西督导小组特聘督导师,山西省“十大杰出知识女性”。近年来多次主持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和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并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王艳健康心理工作室介绍
地址:太原市坞城路115号(山西职业技术学院院内)
微信号: xxwy1959
QQ:583145674
个体咨询预约电话:13834637793(可以直接加微信)
网址:

长按二维码就可以关注我们了哦哦!

2019-03-21 | 热度 244℃ 全部文章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