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雅晨【琉璃厂衡水人】——中国瓷器鉴定大师孙瀛洲和耿宝昌-百木园衡水分公司
邢雅晨
孙瀛洲:
中国明清瓷器科学鉴定的奠基人
孙瀛洲(1883-1966),衡水市冀州区孙家宜子村人,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是我国采用类型学方法对明清瓷器进行排比研究的第一人,明清瓷器科学鉴定的奠基人。
孙瀛洲先生是集收藏、鉴定、鉴赏、学术研究于一身的陶瓷专家,同时也是秉性豪爽、思想开明的爱国者。早年在北京“同春永”等古玩铺、隆福寺三合公硬木家具店学徒,1923年创办“敦华斋”古玩店。1956年被聘为故宫博物院顾问,后担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上世纪40年代,他用40根金条换回“明成化斗彩三秋杯”;1952年为支持抗美援朝,他毅然拿出一批珍贵文物进行义卖,并将所得款项全部捐献国家;1956年,为支持社会主义建设,他再次大手笔倾其所有将其精心收藏的3050多件文物精品捐献给故宫博物院,涉及陶瓷、犀角、漆器、珐琅、雕塑等多个门类;为支持国家建设,他还将自己的一儿一女送至大西北参军……
孙瀛洲先生捐给故宫的珍贵文物
1956年,故宫博物院制定了一个长远研究计划,应院长吴仲超之聘,孙瀛洲进入故宫博物院专门从事陶瓷研究、鉴定工作,带头对院旧藏文物一丝不苟地逐一甄别、鉴定,发掘了多件被湮没的珍品,还练就了仅用手指捏瓷器的圈足就可以判定窑别的高超技艺。故宫陶瓷专家、孙瀛洲弟子叶佩兰记得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孙先生让人把宋代官窑、哥窑、汝窑瓷器及一些明清仿品放在一起,他背过身,再让人打乱摆放次序。孙先生闭上眼,转过身来,用手摸,就能一一准确说出各自的名称。
由于善于收藏,且精于研究,早在上世纪30年代,孙瀛洲就对历代瓷器了如指掌,可准确鉴别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以及元代至明代的永乐、宣德、成化、弘治瓷器,被同仁誉为“老法师”“宣德大王”,这些经历都为他在日后故宫文物旧藏的精确分类断代上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明清时期的墓葬出土瓷器很少,带纪年的更少;造型不像唐宋及更早期的瓷器那样有相对固定的标准;明清各个朝代的年限不长,瓷器的品种又繁杂,连续性又较强,因此明清瓷器的鉴定有自己的特殊性,对其进行精确的断代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永宣时期的瓷器。孙瀛洲凭借自己的经验,给出了区分依据,那就是:瓷器上是否有款和使用的青料材质。他指出,皇宫里面大批量使用瓷器是从宣德开始的,因而宣德的瓷器上绝大多数都有款,而永乐的大部分瓷器都是用来出口的,很少有款;另永乐时期的官窑绝大部分都是采用进口料,宣德时期则不然,此依据也在后来景德镇御窑的发掘中得到了证实。孙先生这种以明清带年款的官窑瓷器作为标准器,把不同朝代的瓷器所具有的不同时代特征排比出来的方法,使得故宫内一些瓷器被错划的年代得到纠正,尤其对于明清官窑瓷器的研究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也为明清瓷器的科学鉴定奠定了基础。成为我国采用类型学方法对明清瓷器进行排比研究的第一人,是我国明清瓷器科学鉴定的奠基人,使明清瓷器的鉴定从朦胧走向清晰。
耿宝昌:中国瓷器鉴定圣手
耿宝昌,河北省辛集孟家庄(新中国成立前隶属冀县)人。古陶瓷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等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22年耿宝昌生于北京,14岁时,迫于生计到敦华斋古玩店当学徒,师从“宣德大王”孙瀛洲。作为敦化斋最小的伙计,刚学徒时,耿宝昌每天都给师傅师兄端茶送水,干脏活累活,往往都是从早晨五点多一直忙到半夜十二点才上床睡觉。
正是耿宝昌的踏实和勤奋,让孙瀛洲看到了文物界的一棵好苗子,让他开始管理库房。当时敦华斋库房的瓷器,长年库存保持在万件左右,得以接触到如此众多的瓷器,耿宝昌分外珍惜,天天泡在库房。到了年底库房换帐本,师兄们出去玩,他还在进行盘点库存,账物核实、打印章、写打号、原物贴号,前后四遍,历时一个月。这些在别人看来是很枯燥的事,于他来说,却乐在其中。每件瓷器叫什么,放在什么位置,属于哪个朝代,出自哪个窑,他都如数家珍。
1956年,孙瀛州推荐耿宝昌去故宫工作。此时的故宫饱经沧桑,百废待兴。他刚去的时候,故宫收藏了100多万件文物,珍贵瓷器就有30多万件。他的工作就是对每件瓷器一一鉴别并分门别类。
在故宫工作的数十年,既是耿宝昌鉴识文物技艺如火纯青的锻造时期,又是他文物知识厚积薄发的时期。在这期间,他撰写了《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对明清五百多年各个时代的瓷器,从造型、纹饰、胎釉、款识各个方面作了详细分析与说明,成为中国首部古陶瓷研究鉴定的专著,至今还被收藏界奉为圭臬。同时他还依据自身经验对明清瓷器鉴定真伪提出四条重要依据:一是造型;二是纹饰;三是胎釉;四是款识。
孙瀛洲先生捐品
几十年的鉴识生涯,耿老最为得意的就是他的双眼,年事虽高双眼视力却仍为1.5。他在文博界被称为“人间国宝”“瓷圣”“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多年以来为国家鉴定了数万件一级文物,而最为令人称道的是1994年他从香港拍卖会上以110万的价格拍卖回的成化罐。
明成化宪宗皇帝非常喜欢小器物,那个年代最常见的官窑瓷器都是碗、盘等小件,故有成化无大器之说。而这个通高31厘米、口径17厘米的成化罐则是现存少有的大器物,目前全世界仅有四只,故宫保存的这个是唯一一个带盖的最为完整的成化罐。
作为享誉20世纪中国博物馆界的瓷器专家,耿老一生热衷古陶瓷,却把自己收藏的22件文物全部捐献给了故宫,从此个人不再收藏。他说,我做的一切都是我份内的事,功勋和荣誉是国家和人民给的,我只是一个平常人,一个热爱瓷器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