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壁纸【视频】略谈上海四重奏的贝多芬-广东省乐器协会

【视频】略谈上海四重奏的贝多芬-广东省乐器协会

弘扬音乐文化分享知识资源
略谈上海四重奏的贝多芬
张可驹

图为上海四重奏组合。
虽然久闻上海四重奏的大名,我现场领略这一组合的艺术却很晚。彻底被他们迷住是前年,在东方艺术中心听了四人同上海交响乐团的单簧管演奏家合作的勃拉姆斯《单簧管五重奏》。那真正是一场能够体现室内乐之魅力的演出,那位单簧管演奏家的表现很精彩,而对于上海四重奏,我只希望能多听到他们的演出。所幸,上交这次的演出季排出了一次盛宴:上海四重奏演出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全集。
视频为上海四重奏组合的现场表演。
视频为上海四重奏组合的现场表演。
这些演出一共分为六场,时间跨度很大,名画壁纸从2014年9月到2015年5月底,前后竟有大半年时间。到目前为止,我听了其中的两场,曲目包括Op.95、74、131、132这些重头,应该是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这一组合的特点,至少是演绎古典派曲目的特点。而欣赏这样一次系列演出本身,也让我感到自己是经历了一个文化事件,一个低调的文化事件,从中领略到很多东西莫纳卡,包括演出之外的内容,也在此略谈一、二。

关于四重奏的系列演出
在古典音乐的演出市场当中,“系列演出”是一个无论从内在的方面,还是外在的方面来说,都比较豪华的门类。就“内在”而言,以“全集”形式在舞台上演出,一方面更深地将听者带入这一体裁的世界锉冰进行曲,名作之外的部分同样一览无遗;另一方面,这对演奏者修养的考验自然也更为全面,同时还有耐久性,一场演出保持高水平尚且不易,何况六、七场?而就“外在”来说,邀请同一组合连续演出如此之多,实在也是大手笔。倘若是黄金组合的跨国演出,那真的几近于烧钱,而即便不是那么大牌的演奏者,除非毫无名气,否则势必也能成为演出月历上的一道重要风景。
当然重要的不是数量,也不是节目预告中的繁华,而是演出的质量本身。费贞绫过去上海举行的系列演出虽然不多,但我还听过一两次,一位勇于挑战的青年钢琴家。此人的勇气令我钦佩,可就听到的场次来说,我认为这样的演出并不成功。“某位作曲家的全集演出”本身决定了演奏者不可能加入其他人的作品以求风格上的调剂,而必须“孤军深入”,展现出专家的才学与修养方可充分揭示作品之妙,使听者为作曲家的不同方面所吸引。故而,花大价钱请大师绝非单纯为了奢侈,也是为了避免不上不下的状况。
而本次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全集,无论曲目,还是作为演绎者的上海四重奏超级信使,情况都比较特殊。弦乐四重奏这一体裁本身几乎就是“深刻性”的代表,而经过海顿、莫扎特的创作,贝多芬又为古典时期的弦乐四重奏做出总结,几部晚期四重奏亦是他最后的作品。毫不夸张地说,对于注重体现音乐之深刻意境的德奥作品而言邪帝囚女 ,贝多芬的四重奏简直带有一种神圣的意味。在二十世纪初,法国的四重奏团赴德国出色地演奏了这些作品,德国人都惊呆了。而之后的数十年中,贝多芬的四重奏渐渐成为所有知名四重奏团体必演、必录的曲目。从上海到德奥腹地确实有些距离现代极品仙人,那么上海四重奏能否消抹这段距离呢?

水准一流
上海四重奏首先抓住我的是其发音。表现Op.18 No.3迷人的开头,他们的声音有一种清新感,整体上却又是温润的。尤其是那充分而自然的泛音,仿佛一层淡淡的光韵随着演奏荡溢开来,真有绕梁之妙。尽管弦乐四重奏是一个极为内在的体裁,但许多四重奏团独树一帜的美声恰恰成为他们旗帜性的特点。布达佩斯四重奏声乐化的感官美,茱莉亚四重奏的典雅柔和,或哈根四重奏的清秀,都是我想到这些团体时,首先出现的印象;而上次听了维也纳爱乐成员组成的尼科莱四重奏,也深为其如歌的音响所感。与之相比,上海四重奏的声音或许没有那种“标志性”的美,但其美感本身拥有出众的品位,以及宽广的音色范围。
他们在这里呈现的发音很好得表现出该作偏于明朗的风格,而先前演奏勃拉姆斯的时候,浓郁又带点阴暗的发音也尤在耳际。这就是修养的体现了。同时我要指出,哈根四重奏清秀的声音现场听来nbaol,比唱片中是打了一点折扣的,上海四重奏的发音却比他们的录音中还要好孤星独吟。贝多芬的Op.18尚没有后来的Op.59或晚期四重奏那样的分量,四位演奏家对于作品的处理也有恰如其分的轻盈,但几乎更重要的,是他们出色地刻画出音乐前进的动力感。第三乐章中,作曲家笔下一处处诙谐的音乐性格被表现得惟妙惟肖。在四把琴的配合中,我们看到了只有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够展现的自由度。
上海四重奏成立至今已过去三十余年时光,虽然目前的大提琴家Nicholas Tzavaras是2000年才加入进来的,但作为一个四重奏团体,已经是相当稳定的合作。而且在Tzavaras进入之后,这一团体才开始着手进行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全集的录音计划。唱片由Camerata发行,从2005年开始,到2009年全部完成。听了当晚的Op.18 No.3与Op.95,我对这一四重奏团的优点了解更深了。除了前述在风格中体现的修养,以及美声之外,四位演奏家彼此之间的默契也是典范性的;还有一个关键的品质,就是四人的水平斤两相称,足可等量齐观。
如今在弦乐四重奏的演出当中,第一小提琴独占鳌头的时代早已结束,但像上海四重奏这样,四人各有鲜明的音乐表现,又能做到完全一碗水端平,仍是十分可贵的。风格朴素,却能在必要时爆发激情的第一小提琴;不显山露水阮维希 ,却在关键段落胜任自如,修养不下于首席的第二小提琴;音色醇美,令人心醉的中提琴;还有技巧凌厉,音响雄浑的大提琴。这样的四人组成一个严丝合缝的演奏团体。演奏Op.18 No.3,他们发挥出乐器自然的、宜人的音色美,而处理《庄严四重奏》这部阴郁的杰作,四人又能将原作特殊的、浓郁而纠结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其间,第一小提琴的声音有时清瘦地浮现出来,同整体音响的浓重形成对比,刻画出独到的意境。

图为上海四重奏组合的现场演奏。

登上山颠
前两部作品的演奏已属一流,下半场的《a小调四重奏》Op.132却更给我留下登上山颠的印象。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中,除了以《大赋格》做结尾的Op.130之外(该作有两种结尾可以选择),Op.132是规模最庞大的一部作品。当时作曲家经过大病的磨难而终于痊愈,他写下这首五个乐章的四重奏,并将第三乐章作为献给上帝的感恩赞歌。作品的整体走向也可能是贝多芬最后一次表现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过程,但这是他晚年重拾信仰之后的创作,所以对这一过程的表达也同中期的英雄风格大异其趣。
“a小调”的第一乐章可能是晚期五首中最为阴沉而激荡的一个乐章,上海四重奏将音乐内在的冲突、那种分量很好地表达出来了。最初还是声音,但这已不是Op.18 No.3带给我的“古典派美声”的印象。一种深邃的、仿佛悬浮在半空的声音,将听者带入作品内在世界之门。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其实并非“玄奥的”作品,确实极为深刻,但其中也包含了作曲家最亲切和直白的话语,是我们每个人都值得去体会和经历的音乐。当这样一个四重奏团引导我们同那种伟大相遇时,我们都会明白自己正在经历爱乐生活中一个重要的事件。
上海四重奏刻画第一乐章的精神鲜明而生动,当时令我陶醉其中,事后将他们的演奏同赫赫有名,却未必擅长贝多芬晚期的意大利四重奏的录音相比较,我也认为当晚的演奏比著名的唱片更加感人。意大利四重奏的美声是了不起的,表现音乐内容却显得太温和了些,上海四重奏则让我们领略到贝多芬内心的激动与苦斗。在第二乐章的中段,作曲家写出一片精神层面的田园景观,上海四重奏也确实将听者带到那个高度,让我们呼吸到清新而稀薄的空气。至于核心的第三乐章,这一团体的优点——音色美、配合的默契、深度的修养——得到一次集大成的体现。作曲家采用了两个主题的变奏,大致以A—B—A—B—A的安排构成整个乐章,A主题极为沉静,B主题踊跃而充满喜乐。
当前述优点高度集中的时候,最抓人的是演奏家们对于气息的把握。三段A都是极宽缓怪兽档案全集,却不滞涩的进行,每段之间又有情绪的差异,音乐的深度更是四重奏团修养的试金石。当晚,上海四重奏确实做到了仿佛是无限地深入音乐内容,千回百转无尽头的气息控制将我带入忘情的境界,尤其是最后一段A,表现后期的贝多芬在音乐中瞻望永恒的特点无与伦比。气息控制是四人配合最高峰的体现,而就个人的表现来说,我想特别提一下蒋逸文的第二小提琴。
B段主题第一次呈现就是由二提担当,我也习惯用此处的表现来观察一个四重奏团第二小提琴的水准。在这里,二提的修养决不能被一提所压倒。蒋的演奏以古朴见长,并非让人一惊,却仍说出足够的音乐内容。真正令我折服的是他后续的表现。这个宏篇乐章的启承转合当中有许多关键的“点”是交给二提的,蒋逸文的“亮相”没有那种让人憬然一惊的魅力,但其后,他每一次承担转折的关键都展现出深厚的功力,还几乎是渐入佳境,总让我赞叹:竟完成得这么好!将音乐带向无限深远的境界,他是一位出色的向导。当然李伟刚的一提表现也极出色,尤其在最后两个乐章,演奏有着真实而强烈的激情,发音有时闪烁着一种琥珀色的光彩。

图为上海四重奏组合。
首场演出的Op.132多少也存在超水平发挥的因素,我后来听他们Op.131的现场就没有这么精彩,那样的演奏一生听几次也就够了。但无论如何,后来的演奏也保持了该组合的基本水平。虽然现在整个系列的演出尚未听完,尚有Op.130、《大赋格》与Op.135的重头场次在前。除了演出本身,上交新音乐厅的那个全木质装饰的小厅用来欣赏室内乐也是十分惬意的。我想,倘若能长期邀请上海四重奏至此,推出各类四重奏系列演出,或同其它乐器组合的室内乐,就诚然是能够建立一种文化景观了。
但果真如此的话,上交将另一组重要的系列演出梅海岭,“奥佩茨演奏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完全以套票形式销售的办法希望不要再出现了。系列演出确实会带来不同的经济负担,可将这种负担完全推向听众又是否合适呢?
最后要提到一点,即开头所谓之“文化事件”。2014年下半年,众所瞩目的文化事件非朱晓玫之还乡演奏莫数傅冬菊,一时媒体报道之盛,已然跃出古典音乐的范畴而成为一个社会性的文化事件了。朱晓玫作为一种现象,其内涵大家自可有不同的理解,仅就演出本身而言,她的首场“哥德堡”我也有幸现场听了,同上海四重奏的Op.132相比,我认为演奏的品质实在难分高下。然而,后者所得到的宣传,所受到的关注同前者相比却仿佛“不存在”。对一个努力追求国际水平,又是最需要文化根底的演出市场来说,这难道是正常的现象吗?

感谢广州市罗曼士乐器制造有限公司
对本公众号的资助与支持!
图为广州市罗曼士乐器制造有限公司厂区
下列图片为
广州市罗曼士乐器制造有限公司产品图










广州市罗曼士乐器制造有限公司
GUANGZHOU ROMANCE MUSICAL INSTRUMENTSCO.,LTD.
销售部:广州市天河区马场路16号富力盈盛广场(B栋)1106
总机 :+86-20-66253600
传真 :+86-20-66253630 66253629
邮编:510623
外销邮箱Export SalesE-mail:
zheng@romance-alice.com
内销邮箱Domestic SalesE-mail:
tangming@romance-alice.com
厂址: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育才路13号
总机 :+86-20-66615388
传真 :+86-20-86984893 66615393
邮编 :510860
Http://www.china-alice.com
E-mail: zheng@romance-alice.com
广东省乐器协会微信公众号由
全国知名爱丽丝琴弦制造企业
——广州市罗曼士乐器制造有限公司
独家资助与支持!

2020-02-17 | 热度 288℃ 全部文章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