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径迷踪【视频】【“湘”爱十年】听常德融媒讲理县的故事.....-微理县

【视频】【“湘”爱十年】听常德融媒讲理县的故事.....-微理县

常德日报传媒集团6名记者来到理县
进行了为期10天的采访
在理县的村村寨寨
寻找理县浴火重生的故事

理县人的口中
理县的美景中
理县的产业中
发现理县的十年涅槃


在理县的5天,记者行走街头巷尾、村村寨寨,寻找数字背后那些活色声香的故事,听听理县人讲述家乡的十年巨变。

几乎家家户户屋顶上都有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羌寨休溪的产业萌芽
经过23个小时的长途奔波,3月17日傍晚,记者到达赴川采访的第一站:理县蒲溪乡休溪村。
休溪村位于海拔2600多米的高半山上,是蒲溪乡最偏远的高山峡谷山寨,有“云朵上的羌寨”之称。走在富有浓郁羌文化的寨子里,错落有致的石砌楼房依山而建,干净整洁的石板水泥路让户户相连,家家门口劈好的柴垛码得整整齐齐,身着蓝色羌族服装的妇人们在门外劳作,孩子们嬉笑玩乐,见到陌生人到来,都绽开了笑脸。
山桃花开得正艳,寂静的村子里,羌红、白石和羊图腾随处可见,几乎家家户户屋顶巨能特钢,都有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近看桃红柳绿,远观皑皑雪山,羌寨休溪,美成一幅画。
我们入住的是村民徐光勇家,石砌的两层小楼,家里冰箱、彩电、饮水机、热水器等电器一应俱全。他家厨房房顶挂着数十块共400多斤腊肉,让见惯了大场面的记者也止不住惊叹。
提起地震前的休溪,村民们直摇头:“以前进村出村不方便,经济条件很差,每天都要上山背水,房子也破旧,什么都没有。”村民介绍,由于山高谷深,土地贫瘠,以前他们主要靠种植玉米和土豆为生,脱贫困难,震前年收入只有七八百元。地震毁了传承多年的老寨,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霍思燕杨溢,异地选址重建起美丽的新羌寨。
休溪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强军告诉记者,休溪现有78户、287人,全村实施完成了改厨、改圈、改厕、改水和建设沼气池、太阳能等新型生态能源以及庭院、道路为主的“四改两建”项目抄底吧吧,实现了全村家家通水、通电、户户有太阳能和沼气池。村里完成了路灯安装、标识牌设立、环境绿化、羌文化点缀,设立公厕、消防池、垃圾焚烧池等环卫设施,建成全长2.5公里的村内水泥主干道和3200平米的户间路,配置建设了多功能的村级活动中心,内有文化室、医疗站等,村民生活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休溪夬儒节盛况。
近年来,休溪村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通过种植蔬菜、果树、养鸡,村民外出就业,加上国家公益性岗位补助等,村民收入大大提高,2017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800元,全村购买了10多台小汽车。
“现在什么都好了,自来水入户了,水泥路修好了,村里接通了宽带,村寨干净漂亮了。”说起10年间的变化,王强军如数家珍。这个刚刚31岁的年轻人,2016年担任休溪村的领头人以来何雁诗,想方设法寻求村民致富的途径。羌族人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理县连续7年举办蒲溪夬儒节,向外传播推介古羌文化,休溪逐渐被外人所知。王强军决定尝试发展旅游业,率先将自己家改建成休溪的第一家农家旅馆。村民龚康顺还做起了微商,将休溪的土特产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
当前村里发展旅游业才起步,还存在山高路险、大车进山不易等诸多制约,但县、乡两级政府都在积极想办法破除障碍,村民们信心十足,他们说:“欢迎大家来休溪,吃羌菜,看羌戏,观美景!”

甘堡藏寨的老人都很长寿。
基础设施好了消费观念变了
“汶川大地震前,从我们镇到各个村,没有一条路硬化,现在全部都修了水泥路。”在理县薛城镇采访时,当地居民王学兵万分感慨,“地震使理县遭受了莫大的灾难,不幸中的万幸是马大帅第二部,湖南援建设计超前,毫不夸张地说,理县基础设施建设和以前比,至少提前发展了二三十年!”
对于这种说法,蒲溪小学校长王建十分赞同。地震时北京你早,蒲溪小学原校舍被一块巨石砸出个大窟窿,为了保证学生安全,重建的蒲溪小学是曾经的乡政府所在地,学校也是由湖南援建的。3月19日上午,在王建校长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蒲溪小学。这所学校成“口”字型,由4幢4层教学楼、宿舍楼组成,中间有个大大的操场。每个教室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幼儿园小朋友的寝室安装了空调,一批刚购进的小学生床铺正在调试安装,不仅更加牢固,而且每个床铺都配备了带锁的柜子。春天的蒲溪气温较低,怕孩子们冻着,教室里还放了电烤炉。学校办公室对全校的角角落落进行了实时监控,以确保安全。
对于一个仅有35名学生(含4名幼儿园小朋友)、21名教职工的小学来说,教学条件的确相当不错。王建告诉记者,理县重建后的学校都达到了这个标准。
人们说,在理县,建得最好最早、最牢固的就是学校李亚倩、医院,交互式黑白板、塑胶跑道、螺旋CT机、数字化X光机等现代化设施进驻,血径迷踪使全县教育教学和医疗卫生硬件设施迅速提档升级。同时,全县大力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县81个村,村村通公路,且80%以上的通村公路实现了硬化,通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95公里,彻底改变了群众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的局面。而县工会阵地、文体中心、商贸中心相继投入使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
在理县县城采访时,记者巧遇一位婚庆摄像师鸡骨草煲汤。他叫侯崇军,今年48岁,是理县第一位从事婚庆跟拍的摄像师。从业20年来,跟拍了上千场羌藏族婚礼。谈到近10年来理县的城市变化,他笑道:“县城大了,人口多了,街道宽了,城市美了。”除此之外,在他看来,当地人收入增加后,最大的变化是消费观念的改变。10年前,婚庆跟拍3天,收费700元,一年才接得到七八个业务。如今跟拍婚礼一天要收1600元,全县婚庆摄像师有10多人,仅他去年就拍了160多场。他说:“婚礼跟拍价格提高了不少,不过老百姓收入高了中国性戏观,也舍得消费,不在乎花钱。”
透过镜头看变化,侯崇军说,以前让他最苦恼的是,拍婚礼外景时环境太差,画面不美观。震后这些年,村村寨寨规划得好,城市也建设得更现代,拍出来的画面就很漂亮披甲树螽。

鲜花盛开的三湘大道是湖南援建的致富大道。
“旅游+”产业富了理县人
理县吉祥谷国际大酒店对面,有一家名为“红叶酒家”的早餐店。店主叫刘席琴,一大早忙里偷闲接受记者采访,笑道:“我们一大家都是靠做旅游过日子的。”刘席琴爱人唐新贵是理县最知名的毕棚沟景区里的某酒店经理,2015年,刘家5兄妹看准理县旅游业发展的商机,联合出资在县城修建了一家酒店。5个家庭的劳动力,不是在景区为游客直接服务,就是在从事旅游餐饮、住宿服务雨一直下简谱。“别看我开的是早餐店,也靠做游客生意。理县县城只有5000多人,游客多,生意才好。”记者试着打听她一家人的收入,她说:“一年下来大概20多万元。”
年收入超过20万元的家庭,在理县从事“旅游+”产业的人群中并不少见。杂谷脑镇瓦斯村有家规模较大的槐林园农家乐餐馆,紧临317国道,生意十分红火。这些年理县旅游业快速发展,老板张德泉靠接团队餐和当地村民酒宴,有了稳定的客源。问及收入,年过六旬的他淡然地说:“也不算多,一年能赚个20多万元吧!”
桃坪羌寨、甘堡藏寨是阿坝州藏羌文化的代表,也是理县倾力打造的旅游景区。2012年,两个寨子同获“中国十大景观村落”殊荣,桃坪-甘堡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去年两个寨子旅游接待达到110万人次,比震前提高了2倍。寨子里的羌民、藏民依靠开旅馆、餐馆,获得了不菲的收入。甘堡藏寨达吉藏家是寨子里最早做旅游接待的,女主人洪丽坦言:“每年夏天来此避暑的游客很多,去年收入比前年好,挣了二三十万元呢。”
陪同采访的理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阿穆楚介绍:震后重建10年来,理县立足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依靠重建打下的良好基础,将旅游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打造,大力实施“旅游+”产业发展振兴战略,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之中,让游客体验和感受深邃的藏羌民族文化底蕴。桃坪甘堡藏羌文化观光体验区、孟屯河谷生态观光暨户外休闲区、毕棚沟、凉台沟生态旅游观光体验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经过多年的旅游开发,到理县“春观花夏避暑,秋赏红叶冬玩雪”,一年四季旅游都有亮点。

甘堡藏寨里随处可见的五彩经幡。
旅游产业给当地群众带来了致富的先机。理县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抢抓全域旅游蓬勃发展的机遇,在县境内各景区景点周边兴建酒店、农家乐,使以旅游接待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支撑县域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新兴产业,逐步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目前全县有三星级酒店1家,乡村星级酒店22家,住宿818家,餐馆119家,商品销售点101家,接待床位达2.4万张,直接或间接旅游从业人员近3万人。
抚今思昔,理县人更加懂得感恩。县委、县政府将2018年定为感恩奋进年,感恩党和政府,感恩震后湖南援建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10年了,今日理县人可以骄傲地说:“我的家园,成了知名景区,成了美丽的花园!”这是理县人民增收致富的底气和希望!
来源:常德日报 常德记者:胡秋菊 文/图刘颂 潘敬林/图


视频来源:四川电视台《天府旅游》
主管:中共理县县委宣传部
出品:理县全媒体中心
审核:阿穆楚
编辑:余 莉“微理县 ”∣传播理县的声音!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投稿邮箱:1926252627@qq.com
2018-12-11 | 热度 348℃ 全部文章 | Tags: